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让非遗之美融入市民生活
蓝色河畔 2023-6-15 10:25
10776 0
摘要: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组织外籍教师参加龙舟竞赛。 在汕头,桥头社区并非个例。自2006年4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汕头不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逐步建立了机构、队伍、投入等保障机制 ...

省级非遗名录5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14项;市级非遗传承人209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5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汕头市亮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一个个逐年增加的数字,折射出潮汕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成效。

近年来,汕头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推进,初步形成了具有汕头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基本完善,保障机制不断建立健全,保护方式和途径不断拓展,宣传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

从被誉为“南国鲜花”的潮剧,到火爆全网的英歌舞,再到刷屏社交媒体的划龙舟,“线上+线下”多元化传播让非遗保护传承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也走进寻常的百姓生活。

●文:南方日报记者杨立轩

丰富活动展示非遗魅力

铿锵锣鼓振奋人心,悠扬潮乐动人心弦,英歌舞气势磅礴,“动物”舞绚丽多彩……6月10日,在“千年古县”汕头市潮阳区,迎来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系列活动,精彩纷呈的表演让市民能够近距离领略到汕头非遗魅力。

当天上午,激昂澎湃的潮州大锣鼓为活动开场点燃热情,潮州音乐二弦专辑首发式暨潮乐潮曲表演展现了潮州音乐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随后,二十四节气鼓、英歌舞、蜈蚣舞、浮西醒狮、陈厝洲双咬鹅舞、双龙舞、麒麟舞、龙虾舞、双鱼舞、布马舞等非遗项目及传统舞蹈演出队伍进行展演,创新的编排形式、年轻的表演面孔,为“千年古县”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虽然是潮汕人,但这是第一次在现场看到这么多非遗项目,非常震撼。”张先生家住潮阳区文光塔附近,知道有这个活动后,一大早就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张先生说,希望孩子从小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潮汕历史。

当天活动还举行了非遗项目现场互动展示,粬发粿制作技艺、内画(广东内画)、潮州木雕(汕头市)、茶艺(汕头工夫茶艺)、汕头贝雕、潮绣、鮀浦石雕、印章镌刻技艺、镶嵌(嵌瓷)、汕头牛肉丸制作技艺、传拓技艺等项目集体亮相,多名非遗传承人与市民互动交流,践行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在澄海区,非遗主题展示活动同样精彩。潮州大锣鼓、潮剧、潮州弦诗乐等项目轮番展演,全面展示了当地优秀文艺精品的风采。现场设置了非遗文化展览、非遗美食区,通过文字、照片、实物等形式,介绍澄海区非遗项目及其历史起源,让市民游客深切感受澄海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正在汕头美术馆举行的《巧手——汕头非遗剪纸展》,共展出了200多件优秀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来自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坚平先生、汕头各级剪纸非遗传承人以及潮阳区文化馆馆藏。

此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汕头还开展“我是非遗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非遗讲坛、“云上非遗、潮你飞来”活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汕头市非遗购物节”也同步搬上线上商城,帮助非遗传承人拓展线上市场。

完善政策保障加强非遗扶持

端午节临近,位于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的桥头社区热闹非凡。每晚夜色降临,社区内的龙舟训练基地人声鼎沸,鼓声、口号声、破水声相互交织,气势十足。在独具特色的龙舟上,男青年跟随鼓声齐齐发力,奋进向前。

“这里的龙舟竞赛有100多年历史,这项非遗习俗寓意着平安、吉祥、团结、奋进。”汕头市龙舟非遗桥头传承中心传承人、桥头龙舟队队长陈长强告诉记者,每年端午节是社区最热闹的时候,社区以祠堂为单位组织青壮年训练龙舟竞赛,一直持续至农历五月十六。农历五月十六当天,社区男女老少会齐聚龙舟赛场,一同观看赛龙舟,声势浩大,可谓万人空巷。

近年来,桥头社区的赛龙舟习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承方式。自入选非遗项目以来,桥头社区新制了龙舟,设立龙舟训练基地,购买专业龙舟训练设备,邀请专业老师前来指导,以提高队员的技术。同时,还外出与潮州、揭阳甚至福建等周边地区的龙舟队交流切磋。

2017年,汕头市龙舟非遗桥头传承中心主办“潮汕三市龙舟邀请赛”,汕头国际海员俱乐部组织邀请来自菲律宾的抵港外轮海员观赏赛事。2019年的桥头龙舟邀请赛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组织外籍教师参加龙舟竞赛。

在汕头,桥头社区并非个例。自2006年4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汕头不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逐步建立了机构、队伍、投入等保障机制。

其中,《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扶持办法》正式出台,从制度层面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给予经费补助和工作扶持。同时,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对新入选的省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提供生活补助。这些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促进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近年来,汕头还结合节庆活动,鼓励和引导非遗传承人进行项目展演,通过传承人活态展示、互动体验、产品展销等形式,推广宣传各非遗项目,丰富活动内容。

人才“传帮带”延续非遗活力

一把鲜牛肉倒入滚烫锅中,几秒后捞上来,在欢声笑语中被瞬间瓜分完毕,只留下一叠白色盘子,干干净净……近日,东莞东方明珠学校组织学生到汕头研学3天,吃牛肉火锅成了学生们最期待的行程之一。

“我最喜欢吃牛肉丸,QQ弹弹,咬在嘴里爆汁很好吃。”一说起潮汕美食,研学团的学生们充满了表达欲,牛肉丸、牛肉火锅不出意外荣登学生们心目中“好评榜”榜首。

因美食而到访汕头,是许多游客近年来选择到汕头旅游的原因之一。而作为非遗文化的潮汕牛肉丸,无疑是汕头美食的门面担当。

潮汕牛肉丸是潮汕小食中的一种,制作原料主要有牛肉、淀粉等,讲究手工制作,口感爽脆。牛肉丸制作在潮汕已有近百年历史,据说是由客家人的肉碎团子改良而来,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牛肉火锅开始流行,如今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近年来,汕头市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打造具有潮汕地域特色的“潮汕牛肉”小吃品牌,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潮汕牛肉”小吃制作技艺上下足功夫,并在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中不断增优势、补短板,让潮汕味道飘香四海、走向世界。

今年4月,汕头举办首届“潮汕牛肉”节暨技能展示活动,采取“技能展示+文化传承”的方式,将技能文化和特色美食相结合,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粤菜师傅”名厨技能风采,弘扬潮汕美食文化。

作为汕头实施“粤菜师傅”工程的主要人才培养平台,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和汕头技师学院同步发挥技工院校主阵地作用,主动对接汕头潮汕牛肉产业发展实际,开设相应专业课程,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产业急需实用技能人才

“如今随着潮汕牛肉相关产业越做越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教师、国家级技能大师陈少俊告诉记者,学校瞄准需求开设课程,规模化、系统化培养技能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传承潮汕饮食文化,从而更好服务当地产业发展。

据悉,为让潮汕美食产业化,汕头还专门组建了汕头市星级“粤菜师傅”名厨培养专家委员会,聘任全市14名四至五星级“粤菜师傅”名厨为顾问,聘任潮菜烹饪大师钟成泉为名誉顾问,通过“传帮带”加强人才培育,深耕产品研发和创新,进一步凝聚力量,助推产业人才高质量发展。

■相关

汕头启动实施潮剧振兴工程

潮剧培新苗,薪火永相传。近年来,汕头多措并举培育高素质潮剧人才,多方合力推动潮剧保护传承。

2021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汕头市潮剧保护传承条例》,以潮汕揭三市统一步调的联动立法,开创了全国文化领域地方协同立法的先河,致力于建设一批潮剧名家工作室、打造一批戏曲传承基地、培育一批潮剧领军人才、创作一批潮剧名家名戏。

今年,汕头市启动实施潮剧振兴工程,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扶持剧目创作生产,培育潮剧名师名家,推进对外交流传播。

作为潮剧界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戏曲院团,广东潮剧院近年来在高质量创排艺术精品、高端化造就专业人才、高标准推进保护传承、高效能打造惠民品牌、高水平打造交流平台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

2022年,广东潮剧院与汕头大学联合主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首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以国际潮剧文化为主要研修内容,为非遗潮剧传承人传授技艺、拓展视野、提升修养,是潮剧史上第一个国际文化专项研修活动。近日,第二届国际潮剧文化研修班顺利举行。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被视为潮剧人才培养的摇篮,数十年来培养了近3000名潮剧潮乐艺术人才,其中3人获得“梅花奖”,广东潮剧院属剧团一线有85%的以上演员、演奏员均为该校毕业生。

近年来,汕头与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办学,潮剧剧种有了本科教育,潮剧艺术人才培养层次得到更大提升。为更好地实施“小梅花”培育工程,汕头文化艺术学校还制定培育计划,启动开展“汕艺·小梅花”竞赛评选活动,2023年有14位潮剧表演专业学生荣获“汕头·小梅花”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入选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的潮剧电影《东吴郡主》在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杀青,这是潮剧史上首部数字电影。该电影借助科技手段,将潮剧这一古老地方剧种与数字技术结合,把唱念做舞的戏曲魅力生动而强化地展现出来,打造一部新时代戏曲电影精品力作,进一步提升潮剧艺术传播力、影响力、吸引力,留住潮汕文化根脉。

■成绩

汕头再添多名潮剧“小梅花”

“我从小就喜欢潮剧,这次能取得这个成绩很激动,很感激我的老师。”近日,在汕头市潮剧“小梅花”汇报演出活动上,汕头文化艺术学校“00后”学生陈瑞凤带着她的潮剧作品《典妻》登上舞台,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

此前,陈瑞凤与她的同学参加第十四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总决赛,取得了5个“金花十佳”称号、4个“金花”称号、1个“银花”称号的优异成绩。其中,陈瑞凤荣登“金花十佳”榜首。

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是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创立的青少儿戏剧展演平台,自2006年举办以来,广泛推动了全省广大戏曲演员积极参与戏曲教学传承工作。此次汕头学生代表勇夺佳绩,正是汕头多年来对潮剧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人才培养的行动探索。

汕头学生荣获“小梅花”

6月12日晚,“潮剧培新苗薪火永相传”——2023年汕头市潮剧“小梅花”汇报演出在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举行。

当晚,10名潮剧“小梅花”倾情表演9个剧目,不时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汇报演出在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潮乐管弦乐团演奏的潮州大锣鼓《社庆》中拉开序幕。

随后,许榕锖表演《下金山》、陈瑞凤表演《典妻》、彭婵琴表演《扈家庄》、郭润植表演《忆十八》、陈瑛彤表演《打神》、林依涵主演《女吊》、郭奕帆和杨宜表演《闹钗》、陈韵菲主演《死谏》、林沛儒主演《柴房会》,多个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

台上,同学们唱念做打尽显功力;台下,观众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好评连连。

据了解,林沛儒、林依涵、陈瑛彤三名同学已连续参加了三届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总决赛,均获得优异奖项。年龄最小的陈瑛彤年仅13岁,这次她以一折潮剧《打神》荣获“金花十佳”称号;年仅14岁的林沛儒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比赛,两次获得全国“小梅花”称号。

“这些作品荣获佳绩,既体现了潮剧小梅花的艺术魅力,也是近年来汕头艺校潮剧艺术的教育成果,展现了潮剧未来无穷的发展潜力和希望。”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相关人员表示,近年来,汕头实施潮剧振兴工程,实施潮剧“小梅花”培育工程,创新潮剧潮乐教学和人才培养,对推动潮剧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0后”钟情潮剧表演

潮剧被誉为“南国鲜花”,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明代,已有四百余年历史。2006年,潮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现有古装戏、现代戏剧目4000多个,唱腔曲牌、锣鼓牌子、配乐弦诗2000多首。潮剧表演分为生、旦、丑、净四大行当。真声演唱柔婉清丽,唱腔以曲牌联缀兼板式变化,伴乐清越柔美,锣鼓调音和谐。

对于“00后”陈瑞凤来说,从童年开始,潮剧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家里人很喜欢听潮剧,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看潮剧影碟。”陈瑞凤说,在她家中,至今仍保留着很多潮剧主题的老式影碟,这些影碟是她童年最深刻的回忆。

正是从小受到家庭熏陶,陈瑞凤对潮剧十分感兴趣,也希望学习更多潮剧的专业知识。完成初中学业后,她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到汕头文化艺术学校的潮剧表演专业就读。

尽管接触这一专业仅有2年,但年轻的陈瑞凤早已表现出不俗的能力和水平。在她夺得“金花十佳”榜首的作品《典妻》中,她饰演一名母亲,演绎一段与丈夫和儿子的悲惨故事,精彩的表演备受肯定。

“我自己没当过母亲,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挑战很大,而且表演过程中需要酝酿巨大的情绪变化。”陈瑞凤说,在该作品排练过程中,学校老师耐心指导和专业教学,让她对故事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在排练中不断夯实基本功。

陈瑞凤的指导老师蚁燕丹原是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员,她曾在广东省中青年演艺大赛中演绎《典妻》获得金奖,如今这部作品由学生接力演绎并获奖,她十分开心。蚁燕丹说,陈瑞凤自身条件很好,悟性也很高,表演很不错,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潮剧,学习潮剧,把潮剧更好传承下去。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5-1-22 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