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首页 网络中国节 2023年端午节 查看内容
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蓝色河畔 2023-6-21 10:14
16661 0
摘要: 起源于先秦时代的端午节,是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节日,但这个节日所承载的多姿多彩的民俗至今盛行不衰。2008年,端午节被纳入我国法定节假日,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那么,关于端午节的文化与习俗, ...

起源于先秦时代的端午节,是一个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古老节日,但这个节日所承载的多姿多彩的民俗至今盛行不衰。2008年,端午节被纳入我国法定节假日,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那么,关于端午节的文化与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端午节原始内涵:保健辟邪
端午节在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名字,“端五”、“端阳”、“重午”、“重五”等名字述说了该节日的时间刻度。“端”的意思是“始”,跟“初”相通,所以“端五”也就是“初五”。“重午”、“重五”之名,即所谓午(五)月午(五)日相重,我国古代的夏历“建寅”,也就是以寅月为每年的第一个月(相当于现在农历的正月),以此推算,五月即午月。那么,五五相重的这个特殊日子包含了什么特殊意义呢?
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术数信仰,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属阳,阳月阳日重合,是阳盛之极。但所谓盛极必衰,所以同时也标志着代表生命的阳气将开始衰微,代表死亡的阴气会重新出现——在天人感应的时代,以这种数字形式标志的日子自然成为了神秘的时间节点,也必定会包含很多敬畏与禁忌。
“五”是特殊而神秘的,因此古人视“五月”为“恶月”,有着重重的禁忌。恶月不宜盖屋、不宜曝床荐席、不宜赴官、不宜生子。西汉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战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其父田婴不让妻子抚养他,因为“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于父母。”东汉王充的《论衡》和应劭的《风俗通义》中也有类似记述。另外,从自然条件来看,仲夏五月,蛇虫百脚四出,瘟疫疾病丛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小的危害。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中,“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礼记·月令》),对于这样一个五月,需怀着敬畏之心严肃对待之,通过各种仪式活动来禳灾祈福。所以,五月之节“端午”,其原始的核心内涵是时令性的:解五月之厄,保身体之安康。
端午节民俗:应该玩什么吃什么?
以“保健辟邪”为核心内涵的端午节俗主要如下:


悬挂蒲艾。
艾草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艾禳毒气”的习俗正是建立在其医疗作用基础上的。艾草叶可以在端午时与菖蒲叶(叶片狭长如剑,寓意“斩千邪”)、桃木枝、大蒜一起悬挂在门上用以镇祟辟邪;还可以做“艾虎”,即用艾枝艾叶编成老虎的样子,或者在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也是用以张挂驱邪的。
兰汤沐浴。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个“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荆楚岁时记》则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发展到后世,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说是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佩戴饰物。
端午节时人们会佩戴辟邪的饰物,如五彩线、香包。
五彩线也叫“长命缕”、“续命缕”等,名称不一。形制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手臂之上;奢华一些的则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银饰物。有些地方的风俗是:这五彩线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而一起冲走的还有“百病之灾”。
端午佩戴的香包也称香袋、香囊,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中草药香料(如白芷、川芎、苍术、丁香、薄荷等),佩在身上,既有芳香气味,又有一定保健功效。当然,香包的价值,并不止于香料本身,老年人的香包绣一个“福寿双全”(蝙蝠、寿桃),热恋情人的香包来一对“双莲并蒂”,小孩子的香包做成老虎、鱼之类的动物形状——都是香包背后的巧心思和对生活的美好寓意。


画额。
画额的典型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同时还会给小孩穿虎头鞋、戴虎头帽。
除此之外,端午节在饮食方面的民俗有:
吃粽子。如前文所述,粽子起初是一种标志季候转换的食品。但在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相结合之后,粽子就被认为是纪念屈原的食品了。
现今我国各地的粽子品种多样。总的来说,北方的粽子,较多的是简单白米,或者杂以赤豆、枣子,蘸白糖食用。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馅料五花八门,但其中最受欢迎的大概要数肉粽,其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小说家金庸为嘉兴海宁人氏,对江南的粽子大约情有独钟,不止一次地让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从灵秀的江南妹子手中品尝到了这种美食。韦小宝初次遇到双儿便吃到了自 去北方之后便再无口福的湖州粽子;程英应杨过的要求裹了家乡的粽子,“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火腿鲜肉,端的是美味无比”,完后杨过用布线一端粘了块粽子,掷出去粘住程英写了字而又撕碎的纸,原来纸上颠来倒去都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八个字——粽子的故事里,竟有这番小儿女的心事。
食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食“五黄”的习俗。“五黄”一般是指黄瓜、黄鳝、黄鱼、黄泥咸蛋和雄黄酒。


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雄黄酒便与“避五毒”相关。雄黄是一种药材,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 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外搽、内服,或喷洒在床下墙角等处。在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端午节时,白素贞饮雄黄酒之后现了原形,便是这种端午习俗的一个体现。
但值得提醒的是,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加热后有毒,所以雄黄酒是不宜多饮的。


端午的起源并非出自屈原,食粽的风俗也早于屈原的传说
当代的端午节,纪念屈原是核心内容。广为流传的端午节的故事告诉人们,食粽源于投粽入江以防恶龙吃掉屈原的尸体,龙舟竞渡也是百姓为了营救投江的屈原。
然而,实际上,端午的起源并非出自屈原,食粽的风俗也早于屈原的传说。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相结合,是在南北朝时期,如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所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而关于仲夏端午食粽,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已经记载了民间用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也就是粽子。食粽的初衷,与端午驱邪辟毒的本质是一样的,是时令转换时的一道过渡仪式。俗谚有云“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可见,粽子是一种既可口应时、又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关于端午竞渡习俗起源的原始资料失传,但民俗学家江绍原通过对明代武陵地区龙舟竞渡的分析,指出龙舟竞渡的最初形式是一种“用法术处理公共卫生事业”的禳灾仪式。除了消极地处理那些季节可能带来的危害,龙舟竞渡还是一种积极的体育锻炼。在江河之中,群策群力,奋发鼓劲,勇猛冲刺,是一种阳刚之美,是身体能量的极大发挥,体内污浊之气在强烈的呐喊声中消弭在浩荡的水波里,体现出端午体育活动的迷人魅力。所以,时至今日仍流行于民间的赛龙舟,其最初也不是仅仅与屈原相关。
端午节的祭祀对象,并非只有来自楚地的屈原一人。比如吴地的苏州地区,端午节有祭祀伍子胥的传统,有的地方则纪念孝女曹娥。总之,都是纪念当地著名的文化英雄。不过,屈原传说进入端午节,却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屈原是一位理想的英雄人物,有着高尚的节操,是忠诚爱国的象征,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体现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性人生境界。以“屈原”代表端午节,不仅有着地域文化的象征意义,还有着民族与国家的象征意义。它赋予了端午节新的核心内涵,也就是历史伦理内涵,民众的时间生活不再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岁时节日与全民族对于一个理想英雄人物的纪念相结合,并在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促进,于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得以生生不息、历久相传。
所以,屈原传说成为端午节的核心叙事,是在历史的选择中完成的。其他在主流话语中渐渐淡去的有关端午节的历史人物传说还有:
伍子胥传说。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于是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越相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之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刎。伍子胥死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将子胥之尸装在皮囊里,投入江中。吴地百姓哀怜伍子胥的不幸,为他立祠于江边,在民间信仰中逐步奉其为江神、潮神、涛神。如今的苏州端午节,古老胥门城墙下,胥江水之上,热闹的龙舟竞渡仍在为纪念伍子胥而进行着。
曹娥传说。曹娥,东汉时期上虞人(今绍兴上虞),居于古舜江畔,其父以打渔为业。一日,水势汹涌,父亲溺于江中,不见尸体,曹娥年仅十四岁,彻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哭了七天后,曹娥投身入江。三日之后,父女尸体双双浮出江面,却是女儿背着父亲“负父出水”的样子。人们感念曹娥的孝节,在其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而舜江亦因之而称为曹娥江。因相传曹娥投江之日就是五月五日,所以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5-1-21 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