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白切鸡”凝聚陈思咏四代人的心血——匠心守护老味道 烟火气里系乡愁在潮汕,无鸡不成宴,不论是家宴、祭祖或者宴客都可看到“鸡”的身影。其中,一道被众多的海内外潮籍乡亲所熟知的“白切鸡”就已传承了近百年。 日前,龙湖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白切鸡烹制技艺”项目榜上有名。这一消息勾起了不少人的思乡情,纷纷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刷屏留言:“那是家的味道,是潮人舌尖抹不掉的美食记忆”…… 美味中蕴含乡愁 采访陈思咏,刚好碰到从泰国回乡祭祖的张女士,她高兴地说,“在海外太想念这个家乡味了,很开心看到白切鸡能被更多的人认识。”张女士回忆说,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每次她回乡探亲,亲人们定会拿出并不宽裕的钱包,买上一只白切鸡招待她,那独特的香味伴随着难以忘记的乡愁。 陈思咏是白切鸡烹制技艺区级传承人、本味轩餐饮掌门人。据介绍,在清代以鸡做主要原料的美食得到了空前发展,像袁枚著述的《隋园食单》就收录了30多种鸡馔的烹调技法。清末民初,汕头作为新兴的通商口岸而崛起,酒楼菜馆林立,名师辈出,精品菜品纷呈,白切鸡名列其中。 陈思咏告诉记者,他的祖辈在潮阳贵屿是官宦人家,后来家道中落,爷爷陈应龙做起厨师养家糊口,拿手菜就是烹制鸡,当时在家乡小有名气。第二代传承人张明珊从小跟随表哥陈应龙从事白切鸡制作。1968年,张明珊全家移民泰国并在曼谷开了间“砂界海”酒家,“白切鸡”成为招牌菜。 数十年来,陈思咏一直坚持用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制作白切鸡,力求让每一位食客吃到最正宗的味道,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份特色口味。 三浸三提见功夫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陈思咏从小便对白切鸡的制作工艺耳熟能详。“白切鸡的烹饪方式也以保持原味为主。”陈思咏告诉记者,一只上好白切鸡必须“有鸡味,鸡肉水嫩,皮脆爽滑”,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煲汤、浸鸡、过冷河,火候的控制和辅材的选择、配比,都十分考究,耗时比较长。 “鸡要提前用盐和胡椒粉腌一个晚上。”介绍起这门老手艺,这位传承人侃侃而谈:用鸡骨架、鸡脚、虾米煲煮一锅鸡汤,并佐以香兰叶、洋葱、椰子、包菜等多种天然香料和果蔬,配方属祖传秘制。鸡汤煲煮半小时后捞起香料,中火继续熬煮4到5个小时,汤底不直接调味。 手提铁钩勾住鲜鸡鸡身,在鸡汤呈大沸状态时把鸡浸入其中,停顿几秒钟后提起鸡,如此重复三次,即三浸三提。“鸡汤反复冲涮鸡的腹腔让鸡的内外温度达到一致,然后才把鸡完全浸泡在鸡汤里并选用重量合适的东西压住鸡只,关火,由师傅凭经验判断烹饪时间。”陈思咏说。 鸡浸熟后,必须在冰水里泡20分钟左右。记者看到,厨房有一个专门泡鸡的水冰柜,里面装着添加了香料的卤冰水。陈思咏告诉记者,过冷河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可让鸡皮脆弹而且不会因鸡身余温让鸡肉过熟。整个制作工艺传统地道,经验掌握在分寸之间,确保出锅的白切鸡色泽金黄,鸡皮Q弹,鸡肉水嫩。 老味道香飘各地 早在二十多年前,陈思咏到青岛、深圳、北京等地从事餐饮业,把“白切鸡烹制技艺”带到各地。因为口感好,白切鸡在外地也很受欢迎。陈思咏说,希望有更多人认识传统潮菜,了解潮汕饮食文化。2009年,陈思咏回到家乡汕头,创办“本味轩”餐厅,继续潜心研究这道美味佳肴。2012年,陈思咏在深圳开了间本味轩餐厅,白切鸡这道菜品备受好评,餐厅先后获中国烹饪协会颁发深圳最佳新锐餐厅,第三届深圳餐饮风云榜最具特色上榜餐厅。 做了几十年的鸡肴,陈思咏对于产品的品质一直严格把控,除了注重原味,对原材料的产地也特别讲究。“活鸡全部来自澄海或潮南养鸡场,香料主要是来自新马泰的亚热带植物。”陈思咏说,不同产地出产的配料味道也有所区别,像椰肉要选用印度椰、蒜头选紫皮蒜等,每一种配料都精选对应的产地,为优质出品白切鸡提供保障。 为使家传的白切鸡烹制技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承发展,陈思咏带领一帮技术骨干坚守传统手工烹制技艺,还将出国留学归来的儿子陈钲霖留在身边,言传身教,让下一代守护好祖传的传统技艺。 “潮人吃白切鸡,吃的不仅是原汁原味的鲜美味道,更是心中那份情怀与记忆。”陈思咏称,人们对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美食的灵魂传承,往往来自于家乡文化和情感的寄托。“白切鸡是潮人舌尖抹不掉的美食记忆,我会继续把制作技艺传承下去,让老味道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摄影报道 121077发表日期:2023年04月17日 来源:汕头日报
|
2014-06-23
2015-05-30
2015-03-20
2018-08-24
201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