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青年之声说 今年以来,在汕头市区兴起了一个新潮的“青年分享会”活动!!! 几乎一夜之间,青年之声chao+刷爆了潮汕青年人的朋友圈,每场chao+都受到青年人关注与热捧,短短数月间便吸引了大量“粉丝”。 活动开办迄今,先后有文化大家、创业青年、潮语歌手、主持人、网红编剧、口哨达人、海洋生物专家等受邀走上舞台分享自己的故事, CHAO+创办人“潮字大叔”黄晓敏是一位80后潮籍青年,他说,回到汕头想尝试为家乡做一些有价值的事,创办CHAO+便是期许通过分享故事传递思想,“在平凡中发现伟大”…… “刚开始其实没有想那么多,人生总有许多选择,机会也不全均衡,在汕头,我们也能够作一些跟北上广深对接得到的青年活动。CHAO+talk 就是我们的选择。”创始人黄晓敏如是说。 经过酝酿,“CHAO+”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显形:请有故事的潮汕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让青年人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自己,发现榜样。 “因为我觉得思想的交流很有趣,只要当讲者讲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听者则用心听,灵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交互,思想才具备价值。”chao+认为,每个人亲身体验的东西、所学的知识都是私有化的,有些非常励志,有些历经人间坎坷,对于更多年轻人而言,这样的榜样故事是有价值、可借鉴的。 定义为“CHAO+”,是因为“CHAO”可以理解为是“潮汕”的潮字,也可以理解为“潮流”的潮,毕竟希望这个平台即使放在北上广深,也不落伍。也可以寓意“新潮”,但后面的slogan加号更是“more than”,冀望CHAO+能成为一个多样性的平台,只有“不止于”的精神,为参与的青年大众提供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从2016年4月17日第一场试验场开始,固定每逢周日上午便在汕头合胜电影城包场举行CHAO+分享会,每场邀请三位嘉宾上台分享故事,每位嘉宾的分享时间是指定21分钟,“据说人的灵魂是21克,所以我们给嘉宾21分钟的演讲时间,让灵魂得到最大程度的交互。” 他们大多是有为的潮汕籍人士,或者在汕头工作的外地人,CHAO+在邀请嘉宾上,更注重嘉宾分享内容的可借鉴性与故事性,只有让听众感同身受、能有启发的分享,才是最有价值的,况且90%都是本地青年人。 CHAO+的分享会试验场从4月持续至今已举办了十余场,每场可容纳两百多人的影厅现场均几乎座无虚席,CHAO+还为此组建了一个500人微信群进行线上互动,收获了大批年轻“CHAO粉”,其中不乏有本地工作居住的年轻人,更有一些身在广州、深圳等地的粉丝,专程利用周日休息赶回汕头参加分享会。CHAO+团队几乎全是充满干劲的90后的年轻人。 黄晓敏和他的CHAO+,一直在不断地试验新的事物,他们举办CHAO+分享会、音乐会、读书会等具多元性的尝试,把“more than”的精神贯彻到底,更把创新精神落点在细节与情怀之上。 比如每场CHAO+分享会,听众对应邀的演讲嘉宾事先并不知道其身份,因为分享会的预告海报几乎不会提前“剧透”嘉宾名字,只用“潮字大叔推荐理由”之名,概括嘉宾演讲主题以及身份描述。“我们不想在嘉宾的名字前加上很多的头衔,希望听众来到CHAO+分享会是来聆听他们的故事,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名气。这样可以减少听众与嘉宾的距离感。” 在嘉宾的搭配上,CHAO+力求展现其丰富性,通过对嘉宾特点和演讲内容的搭配,使每一期分享会都有欢笑、感动与思考;CHAO+不鼓励嘉宾使用PPT演讲,因为“注意力法则”可让听众更加集中注意力聆听。 我们发现,在chao+现场,不少听众还准备了纸笔,即使在昏暗的环境下,也亮着手机闪光灯认真做着笔记,将台上嘉宾的“金句”、感悟一一记录。分享会结束后,很多听众粉丝会自发地在微信平台写下自己的感想,CHAO+团队会收集资料,也会找粉丝私聊征集听众对活动的反馈,不断改进分享会模式。 (来源:羊城晚报 文字:王漫琪 实习生纪婷 黄兆桐) 团团说 CHAO+的每一期海报,都非常用心。 他们是一个用心在做事的团队。 据了解,CHAO+并没有太多商业化运作,且面向广大本地青年,很好地整合、对接了在外青年和本地青年的交流、互动,向本地青年展示社会榜样、正能量,许多在外潮籍青年都愿意返乡交流,就是实证,兼职猫的王锐旭(广州)、腾讯公益的曾映如(深圳)、国际知名设计师RubyFang(香港)、国内知名IPO律师陈泽佳(上海)均是代表。 青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性青年活动的正向开展需要民间力量,需要正面引导,需要基础扎实、格局深远,只有这样,才能对有效推进青年工作乃至基层团建。 CHAO+在某种意义上,是地区性青年活动的重要尝试,也是开拓,是基层青年活动的网格化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