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扫码免费上课?当心被“套路”了

畔畔手机认证状态 发表于 2018-4-27 11: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1259 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河畔 |

x

    近来,微信朋友圈里多了一些“扫二维码入群免费听课”的招生信息。这些免费微课包括外语学习,婴儿辅食制作,朗读,听名家讲历史故事等,而转发免费微课信息的小伙伴比比皆是。蜀黍发现,部分“扫二维码入群免费听课”的商家,其实是以免费为噱头进行变相推销,有的商家则打着免费的幌子,诱导欺骗市民,加入后又要求交高额费用。
  案例一:宣称学外语免费联系“助教” 却说得交198元
  31岁的于女士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打算报个日语学习班。上周,她在朋友圈里看到,有朋友转发“外语免费学”的微信招生信息,“英语、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挑一个免费学,快来扫码加入”。
  于女士扫码后,出现一张“外语免费学习俱乐部”的图片,“请1000个人免费学习外语,原价129元现在免费。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按照图片要求,于女士扫描二维码后,加上一个名为“小语老师”的外语助教的微信。于女士询问“小语老师”课程是否免费,但对方表示,外语用的是教师的课程,零基础日语班需要交198元。于女士追问:“不是说限时免费吗?为何现在又收费了。”对方则迟迟没有回应。
  “如果学习需要费用的话,商家应该提前说明,而不是打着免费的幌子,诱导我们。”于女士说。
  案例二:免费讲历史典故三天后又说收费千元
  “跟着历史名家陈教授,每天学习一个历史典故,以听故事的形式学习上下五千年(名额有限,只限前80人)。”毕业于某大学中文系的王先生是个历史爱好者,上月初,他在朋友圈里看到这条信息后,便转发了该条微信,并按照要求扫码入群。
  王先生说,微信招生海报上使用饥饿营销的方式限制名额,而听课群里实际有200多人。刚听课的头两天,王先生评价陈教授“博闻强识、妙趣横生”。可到了第三天,群里发了一条通知:“由于课程录制需要成本,今起需要听课的亲,需要交费一千元,否则将踢出本群。”
 王先生随后愤愤地退群。他说,“费用的问题应该提前说明。商家先给人尝点儿甜头,再让人付费。这样的营销手段,让人不敢恭维。”
  案例三:免费朗读课程原是公众号“吸粉”
  大约半个月前,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条关于《朗读者》训练营的消息:“每天训练10分钟,跟着央视主播轻松朗读。”该条招生海报上写道:原价1899,限时免费,仅限500名。
  根据步骤提示,小李加上一名助教“Lisa”的微信。“Li-sa”要求小李将报名文字和图片转发到朋友圈并截图且保证24小时内不删除,审核成功后,小李才完成报名。
  然而完成报名后,“Lisa”只给了她一个杭州某电子商务公司旗下的读书公众号。原来这一切只是为了“吸粉”,该公众号主要的内容推送是一些爱情和婚姻的鸡汤文,每天点击量只有几百,而近期文章点击率却猛增到五千多次。
  律师:商家微信虚假宣传应记入诚信档案
  黑龙江太学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思远表示,经营者为扩大宣传而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转发可获得免费商品或服务”等广告,本质上是利用受众的朋友圈而获取更大的知名度进而获取更高的收益。因此,经营者对服务质量及内容的承诺,应当受到相应的约束。
  王思远说,根据我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广告业主承担民事责任,并要求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将此行为记载至企业诚信档案,将违法行为公示。由此,可避免消费者的再次受骗,并给予涉事企业以警示。
  经济学副教授:商家欺骗诱导消费者可举报
  黑龙江财经学院经济学副教授黄巍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家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在追求利润。因此,朋友圈里免费听微课的招生信息,其背后免不了进行变相营销。黄巍建议,若商家在“免费微课”招生海报上承诺免费,那么该海报则是敦促商家履行相应职责的一种协议、一种契约。如果商家拒不履行或欺骗诱导消费者消费。那么消费者可通过举报,敦促微信管理平台将商家纳入“失信商家”的行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河畔 |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4-11-23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