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汕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
2025年4月21日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汕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汕头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省统计局统一核算,2024年汕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3167.97亿元,比上年增长0.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3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01.07亿元,下降6.8%;第三产业增加值1718.53亿元,增长5.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7∶41.1∶54.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911元。
图1 2020—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57.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12万人,出生率为10.56‰;死亡人口3.03万人,死亡率为5.23‰;自然增长人口3.0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3‰。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4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1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分类别看,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0%,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1.0%,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0.4%,食品烟酒类上涨0.1%,居住类下降1.0%,交通通信类下降1.5%。
图2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累计涨跌幅度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比上年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1.8%,占比较上年提升3.3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8.4%,占比较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全年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3%;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增长52.3%、10.7%。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7.14万户,年末经营主体总数55.5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65%。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52%,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全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4,比上年缩小0.02。分区域看,全年中心城区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1.8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7%;非中心城区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6.1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2.3%。
图3 2020—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绿美汕头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8万亩、森林抚育1.78万亩,全市县镇村绿化投入资金1.75亿元,植绿69万株。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98.6%,同比改善0.5百分点。全市5个国考和2个省考地表水监测断面、34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10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二、农 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3.33万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71.68万亩,增长1.6%;水果种植面积23.35万亩,增长0.9%。
全年粮食产量46.28万吨,比上年增长0.04%;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85.74万吨,增长2.1%;水果产量37.27万吨,增长2.3%。
图4 2020—2024年粮食产量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0.00万吨,比上年增长2.2%。其中,猪肉产量5.20万吨,增长8.2%;禽肉产量4.77万吨,下降3.6%。年末生猪存栏26.21万头,下降10.7%;生猪出栏64.29万头,增长5.1%。
全年水产品产量48.20万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海水产品38.41万吨,增长0.9%;淡水产品9.79万吨,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9.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5.03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增长11.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4.8%;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0.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15.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6.16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56%。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46%。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25.17亿元,比上年下降4.5%。全年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3.31亿元。其中,房屋建筑业产值376.36亿元,土木工程建筑业82.24亿元,建筑安装业18.67亿元,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6.04亿元。
图5 2024年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分行业比重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90.74亿元,比上年增长6.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8.47亿元,增长10.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8.55亿元,增长8.7%;金融业增加值176.83亿元,增长9.7%;房地产业增加值258.59亿元,下降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01.83亿元,增长8.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861.01亿元,增长4.8%。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89.80亿元,比上年增长6.9%;利润总额31.03亿元,增长3.3倍。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增长1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9.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0.5%。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8002.54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公路、水路、民航运输总量分别增长5.1%、11.8%、26.0%。货物运输周转量76.82亿吨公里,增长1.8%;其中,水路、民航周转量分别增长8.2%、31.6%。全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03.61万吨。港口集装箱货物吞吐量177.63万标准箱,增长1.0%。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794.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公路、民航运输总量分别增长8.7%、25.3%。旅客运输周转量63.01亿人公里,增长24.4%;其中,公路、民航周转量分别增长4.7%、27.1%。
2024年9月,新建汕头站开通运营。全年全市4个铁路客运站旅客发送和到达量共1554.69万人次,同比增长28.27%。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114.52万辆,比上年末增加4.8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07.99万辆,增加4.71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9.94万辆,增加2.16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67.92万辆,增加2.12万辆,其中私人轿车66.35万辆,增加2.05万辆。
年末全社会公共汽电车运营车数1935辆、2154标台;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149条、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3301公里。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0947万人次。公共轮渡营运船只4艘,客运量367.66万人次,增长27.5%。出租汽车运营1172辆,增长25.8%,客运量1542.54万人次,增长90.9%。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1.67亿元,增长27.0%;快递业务量38.30亿件,增长26.5%;电信业务总量54.68亿元,增长1.2%。
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690.49万户,比上年增长4.6%。其中,4G用户294.45万户,下降4.6%;5G用户382.94万户,增长11.9%。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3.84部/百人。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192.87万户,增长4.8%;移动互联网用户617.74万户,增长3.3%。全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15.12亿元。
图6 2020—2024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1.27亿元,与上年持平。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21.61亿元,下降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9.66亿元,增长0.1%。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17.4%,饮料类下降8.2%,化妆品类增长30.6%,金银珠宝类下降7.2%,日用品类下降6.7%,书报杂志类增长10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2.3%,中西药品类下降6.4%,家具类下降14.2%,通讯器材类增长23.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1%,汽车类下降12.3%,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1.6%。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34.64亿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0%,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0.8%。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1.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6.0%。工业投资增长19.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5.7%。民间投资增长5.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3.0%,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22.9%。
图7 2024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3.17亿元,比上年下降23.6%。分用途看,商品住宅开发投资184.32亿元,下降27.0%;办公楼投资2.54亿元,下降25.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09亿元,增长1.1%。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70.37万平方米,下降25.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225.86万平方米,下降29.3%。
七、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563.06亿元,比上年下降12.0%。其中,出口466.25亿元,下降9.2%;进口96.81亿元,下降23.4%。进出口顺差369.43亿元。其中,对东盟、美国、欧盟分别出口92.01亿元、74.08亿元、68.64亿元,占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19.7%、15.9%、14.7%;对我国香港地区的出口额为39.32亿元,增长23.5%,占比达8.4%。玩具出口额121.01亿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6.0%;机电产品出口额130.49亿元,占比为28.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7.38亿元,占比为5.9%。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48亿元,比上年增长0.3%;新签投资项目70个,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9个。
图8 2020—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94亿元,比上年增长4.92%;其中,税收收入78.90亿元,下降5.72%。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5.77亿元,增长6.20%。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0.99亿元,增长8.56%;农林水支出26.54亿元,增长6.57%。民生类支出297.66亿元,增长4.6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7.2%。
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47.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135.09亿元,增长6.5%;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61.73亿元,下降10.1%。年末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129.52亿元,增长1.9%。其中,住户贷款1397.33亿元,增长8.7%;企(事)业单位贷款1703.14亿元,增长0.9%。
年末全市证券市场共有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公司31家,总市值1441.52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全年各类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7亿元。全市证券分支机构43家,股票账户数257.05万户,全市证券交易额36121.76亿元,同比增长28.1%。期货公司9家,全年累计代理交易额12774.86亿元,同比增长16.23%。
年末全市有保险公司49家,全年保费收入14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41亿元,增长0.5%;人身险保费收入108.81亿元,增长3.4%。赔付支出金额51.99亿元,增长10.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金额19.66亿元,增长5.3%;人身险赔付支出金额32.33亿元,增长13.5%。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47元,比上年增长3.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89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91元,增长4.0%。
图9 2020—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253元,比上年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261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300元,增长6.1%。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2%,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41.9%,农村为43.2%。
图10 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离退休)111.14万人,比上年增长2.7%。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8.89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3.4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92.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7.8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8.1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3.13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8.8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1.54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7.2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51个,其中养老机构42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6个。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2743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2293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169张,收养救助人员994人次。年末全市共有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377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76个。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专利授权量2458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122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74家。年末全市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18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9家;企业技术中心214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9家。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27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6亿元,增长13.8%。
全年各级各类教育招生32.39万人;在校生130.69万人,毕业生34.63万人。在学研究生0.59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3.8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6.21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5.92万人,初中在校生27.44万人,小学在校生56.9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0.1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19.63万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文化事业机构111所,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所2所,演出644场次,观众52.15万人次。档案馆8座,已开放各类档案6.35万卷。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438万册。博物馆15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4%和99.1%。全年地方报纸发行量1767万份,订销杂志132万册。2023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4.9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8%。
年末全市旅行社149家,三星级及以上宾馆(酒店)17家。全年接待国内过夜游客86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2%。各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408万人次,增长71.0%。旅行社组织出境游4.5万人次,组织国内游15.6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85.68亿元,增长19.4%。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481个,比上年末增长9.1%,其中医院72个,卫生院32个。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55万人,增长3.8%,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8万人,注册护士1.61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50万张,增长5.6%,其中医院2.23万张,卫生院0.18万张。全年总诊疗人次2671.76万人次,出院71.67万人次。
图11 2020—2024年年末卫生技术人员数
汕头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45枚,其中获得金牌15枚,银牌14枚。当年有等级运动员121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年末全市水库蓄水量1.48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2.0%。年平均降水量1608毫米,增长10.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42.6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0.1%。全社会用电量293.88亿千瓦时,增长7.3%,其中,工业用电量167.33亿千瓦时,增长6.0%。
全市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86.5%,二类海水占5.1%,三类海水占3.9%,四类海水占3.3%,劣四类海水占1.2%。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昼间)54.5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环境噪声自动监测装置20个。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3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级别为优的天数190天,空气质量级别为良的天数171天。
全年因台风灾害造成水利等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损失342万元,未发生农作物受灾。
全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0起,死亡37人,受伤18人;其中,较大事故2起、死亡6人,未发生重大及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2.2人,比上年下降5.6%。
注:
1.本公报中2024年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统计图中2020-2023年数据为年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2023年以前年份暂未做修订。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单位,规模以上工业相关指标增速及变化按可比口径计算。
4.规模以上服务业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5.货物运输总量及周转量包括公路、水路和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完成量,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6.铁路客运站包括汕头站、汕头南站、潮阳站和潮南站。
7.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不变价计算,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8.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口径为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法人单位、个体经营户、其他单位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不包括农户投资。
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统计口径为批发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
10.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主要从事实物商品交易的网上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11.“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即: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大健康。按照《关于印发<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统计口径(暂行)>的通知》(汕工信〔2021〕319号)确定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统计口径。
资料来源: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和卫生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进出口、外商投资数据来自汕头海关和市商务局;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铁路客运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互联网用户、邮电业务数据来自邮政及通信部门(单位);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分行;证券数据来自省证监部门;保险业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头监管分局;文化、广播、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低保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局;经营主体、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降水量数据来自市气象局;环境监测、海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林业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局;安全生产、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户籍人口、民用车保有量、道路交通事故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