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专家论道】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企业创新活跃是广东经济的特色长板。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广东“企业创新”指标已连续8年排名全国第一。本文在总结梳理广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基础上,针对若干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广东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决策参考。



主要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广东坚持把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围绕研发投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金融赋能、生态营造等方面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全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投入和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一)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大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4年10月正式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企业通过出资、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基础研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财政资助、贷款贴息、奖励等普惠性财政后补助方式,支持和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第二十五条提出“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长效机制”,并明确“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在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视同利润”。2023年,广东企业主体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184.47亿元、增长8.9%,占全省的87.1%。二是加大企业创新政策落实力度,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2023年,全省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超6800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企政策减免所得税623.2亿元、同比增长9.2%。三是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77家,企业类(131家)占比将近一半;依托企业建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6600家,占全省总数的比例超85%。此外,广东还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巴斯夫、埃克森美孚、西门子等外资巨头纷纷在粤投资设立科技创新中心或研发中心。

(二)推动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一是支持企业在技术攻关中挑大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瞄准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卡点堵点,开展“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多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激光与增材制造等领域形成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长板,高位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在组织实施的12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中,企业牵头项目占比超一半,参与项目占比超九成。二是发挥国有企业主体力量,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立广东省国有企业创新联盟,支持省属重点国有企业联合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聚焦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如粤芯半导体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季华实验室等15家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为广东省集成电路特色工艺支撑技术国产化提供重要支撑。三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领带动技术攻关。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开放创新链、供应链资源和应用场景,整合优势力量联合开展重大攻关任务,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和战略产品,引领行业发展。如采用“业主制”方式委托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总体任务攻关,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面向软件企业开放应用场景,梳理凝练关键问题及重点任务,联合软件企业开展集智攻关。

(三)做好成果转化与科技金融两篇大文章,加速攻关成果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陆续出台《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广东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法规,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转化支持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制度设计,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按“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将科技成果使用权作价投资孵化科技型企业,推动孵化企业加速成长和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2023年,全省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近5万项,高校转移技术成果超4000项。二是加大金融供给力度,为企业创新插上“金融翅膀”。出台“科技金融15条”,实施企业“补投贷”联动后补助,推广“广东科企支持贷”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服务。2023年,全省科技信贷余额超过2.3万亿元,科技保险为近9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2万亿元。推动国投(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中科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等3只国家级基金落地广东,助力重大科技成果在粤转化。在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设立孵化基金后补助、天使投资后补助项目,5年投入近1.5亿元引导超过200家创业投资企业对近400家初创型科技企业开展天使投资约25亿元,财政资金放大倍数超16倍。

(四)建立梯次培育机制,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一是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建立从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2023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6万家、连续8年全国第一。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培育毕业企业超2.5万家。二是实施“大企业”培优增效行动,推动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截至目前,广东累计培育世界500强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6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优势明显,全省871家A股上市公司有693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梯次培育拓新项目及拓新企业,推动省属企业高质量发展。省国资委出台拓新工程行动方案,对拓新企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差异化扶持政策,推动省属企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有序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截至2024年年底,广东省属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5家、专精特新企业139家、研发平台396个,获得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8家。



存在问题

虽然广东科技企业数量多、创新活跃,但同时也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领军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还不畅通、创新创业生态有待优化等问题和短板。

(一)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

广东省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如汽车关键芯片对外依存度高于90%,人工智能国产算力底座使用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仍受制于人,新型显示产业以曝光机、刻蚀设备、喷墨打印机等为代表的关键装备仍掌握在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手中。部分企业严重依赖外部技术和专利,真正具有强烈创新需求和原创性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

(二)科技领军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广东省类似英特尔、特斯拉、苹果等可以高效整合主导全球产业创新链的科技领军企业还不多,引领型平台型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辐射力带动力还较为有限。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产业技术顶层设计由政府或者科学家确定技术路线的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反映。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还不畅通

引导创新资本投早投小投硬投新的科技金融机制不健全,国企不敢投、民企不愿投的现象普遍存在,2023年全省早期投资和创业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市场的比例仅为30%。部分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研判不足,导致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仍处于弱势地位,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贷款利率高等问题长期存在。

(四)企业创新创业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

技术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创新平台建设门槛较高、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科技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更为隐蔽、复杂,数据侵权、算法盗用、模型复制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维权难、成本高、周期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



若干建议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深刻改变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格局。广东地处“两个前沿”,产业科技创新正处于爬坡过坎阶段,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总书记赋予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任务,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在科技攻关中当主角、挑大梁

一是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平台、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加大激励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企业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科技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科技企业在人才引进、项目申报、国际交流等方面设置绿色通道,促进更多顶尖科技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二是支持企业在技术攻关中挑大梁。聚焦美西打压、广东所需、市场所向,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重点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攻关任务,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靶向发力部署实施攻关项目,力争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新型显示制造装备等广东省急需紧缺领域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锻造一批“撒手锏”技术,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导作用,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开放创新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产业技术创新引领作用。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围绕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绘制“产品-技术-原理”全链条的产业创新图谱,提出重大立项建议,整合优势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加速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二是赋予科技领军企业更多决定权和主动权。探索“业主制”等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任务,充分向科技领军企业放权,减少对企业实施产业化项目的干预,赋予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资金、人才、进度、技术路线决定权。三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抱团”参与省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实施,承担部分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等研发任务,促进研发成果产业化应用。

(三)优化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机制,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是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支持省内有条件的科技企业牵头建立工程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等实验室载体,完善工业实验室体系,推动更多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共性技术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等建设,促进技术产品的熟化和产业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探索多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先使用后付费”“科技成果使用权入股”等方式提升成果转化积极性和成功率。二是加快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优化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信贷专属评价体系,构建“敢贷、愿贷”机制,创新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建立健全天使投资、融资担保等领域尽职免责制度,加大风险补偿、政府兜底力度,消除投资后顾之忧。

(四)统筹抓好创新生态建设,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持续优化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简化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条件,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加大对企业研发平台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国家和省实验室建设,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二是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资产管理制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司法协同中心,加大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力度、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新型知识产权违法犯罪。三是支持企业放开手脚招才育才。加大经费、税收、入户等政策引才力度,加强教育、社保、医疗等服务保障,完善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配套政策。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精准育才。

* 本文为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宏观决策研究”(2024B0808010001)、“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央地联动模式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2024A1010010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林世爵(1988-),男,硕士,副研究员,任职于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科技情报、科技发展战略;刘婉娜(1988-),女,硕士,讲师,任职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原文刊载于《广东科技》2025年第1期)



\  展示广东科技的力量

主管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相关阅读

【专家论道】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通知|省科技厅组织参加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市科技局开展“锤炼党性作风,传承劳模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征集|2025—2026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前沿新材料”重大专项申报指南意见

市科技局开展2025年第二季度汕头市科技下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