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新时代文明实践|潮州老祠堂“活”起来、“潮”起来!

祠堂承载着乡愁记忆,见证着岁月变迁,是连结乡邻情谊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播文明乡风的主要阵地。近年来,潮安区积极修缮活化祠堂,努力探索将老祠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江东镇下水头村潮文馆内,弦乐声声,潮韵悠悠,除了下水头村潮乐爱好者,还吸引了邻近柚园、柚杭、元巷等村的村民前来参与。以乐会友,古祠新风,年近八旬的蔡锦平对此深有感慨。





江东镇下水头村村民 蔡锦平:以前祠堂没有这么好看,后来就墙体刷新,添置一些乐器、桌椅,老人有活动中心,有休闲的地方,老有所乐。

潮文馆的前身是启锡公祠,建于清光绪年间,曾是下水头学校所在地。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祠堂老旧,风华不再。闲置的祠堂引起90后青年方煜的关注,在下水头村党组织的引领下,方煜与村民、乡贤一起协商,投入约100万元资金对祠堂进行修缮,打造成一个潮文化公共空间,戏台古朴,茶座雅致,潮绣、潮雕、潮瓷、手拉壶等非遗作品琳琅满目,潮风浓郁。



潮文馆相关负责人 方煜:这个祠堂修缮后是完全免费开放的,周边的村民有空可以来参观喝茶,观赏我们这些潮州非遗作品,包括我们的工夫茶文化,基本潮州17项(国家级)非遗具体作品都有所展示。用我们年轻人的方式,把我们对潮州文化的理解给推广出去。

热闹起来的还有距离潮文馆不远处的蔡氏家庙,这里是下水头曲乐苑活动场所,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依托家庙文化底蕴,下水头村挖掘整理一批优秀家风家训,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并定期举办文明实践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庄凝聚力和向心力。



江东镇下水头村村民 庄珍珠:现在祠堂修缮得很好看,政府提供一个平台,大家有时间就过来唱潮剧、谈谈心,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

修缮祠堂的同时,下水头村同步对周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形成以祠堂为核心的秀美画卷,让乡村更宜居宜业。



江东镇下水头村村干部 蔡泽锐:通过以祠堂文化搭建新的载体,推动祠堂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潮剧、潮乐、广场舞、篮球赛等文化文体活动,让文明实践更加接地气、聚人气。那么接下来,村两委将会继续深挖祠堂文化的潜力,围绕祠堂开展更多文化活动,让古老的祠堂焕发新生力、释放新动力。

祠堂,延续着乡村历史文脉,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浮洋镇厦里美村陈氏宗祠内,村干部、村民代表与热心乡贤齐聚一堂,正在讨论潮汕公路沿街铺面规划事宜。去年12月,陈氏宗祠重新修缮,迎来美丽蝶变。



浮洋镇厦里美村村民 陈文生:这个祠堂从去年一些乡贤集资,修缮后非常漂亮,包括宗祠周边一些乱搭乱建清理之后,现在来坐更舒心。

以党建为引领,厦里美村依托“祠堂+乡贤”,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合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村里干”到“一起干”,从“村里事”变“自己事”,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被激发。近期,村里还谋划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地点就设在陈氏宗祠。



浮洋镇厦里美村党委书记 村委会主任 陈培槐:村民经常在这里议事论事,村里一些困难事、麻烦事,包括民事纠纷、重大事全部在祠堂跟一些乡贤、老人组、村民代表在这里先商议,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后,再以“四议两公开”的形式,逐步去推广。借助祠堂,打造家风、乡风、民风,把祠堂文化发扬光大。

近年来,潮安区充分利用祠堂贴近群众、凝聚民心、融入生活的宣传阵地效应,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祠堂文化相结合,建设以祠堂为主阵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风文明提升,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潮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潮安区文明办主任 薛凯波:一个是宗祠的修缮提升与周边环境连片整治相结合,推进乡村环境治理提升;二是组建“老年人当顾问、年轻人当理事”,新老结合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热情,探索形成乡村治理的新模式;三是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开展优良家训家风传承、经典诵读、体育比赛、文艺汇演、创文创卫志愿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以此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

来源:潮州市广播电视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文明潮州”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

推动移风易俗 倡导文明新风丨潮州市举办“殡仪馆开放日”活动

文明出行︱潮州这些路口将启用监控设备 抓拍违法行为

新时代文明实践|潮州老祠堂“活”起来、“潮”起来!

新时代文明实践︱“从潮州到世界”,专家对话解析潮汕区域新发展机遇

文明,让潮州这座城市有温度,市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