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重老师以“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视频引入新课,展示各地以DNA结构为原型设计的地标性建筑,让学生感受双螺旋的流动之美。接下来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索,带领学生还原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教学设计中既有放手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自我整理和归纳,又有帮扶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环节设计,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沉浸式地参与DNA空间结构的发现历程。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构建模型,并使用教具合作组建模型,清晰地掌握DNA的结构特点。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较好地落实结构与功能观的学科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评课研讨环节,老师们对本节课的设计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本节课教师教学逻辑清晰,教态自然,提供的教学资料简洁,问题指向明确,能结合学生学情进行及时概括小结。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直观感受DNA结构之美,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最后,澄海区中学生物学教研员谢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基础年级的生物学教学提出建议,强调要基于学情设计教学,关注学情适配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重视科学史教学,合理利用科研材料,精心设计问题;提倡教师要善于利用模型教具助力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本次教研活动为“双新”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有效教学提供了借鉴,有助于提升我区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
(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