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首个非遗版春节最强“气氛组”上线,小城年味分外浓!

英歌被冠以“中华战舞”之名,是一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舞蹈。近几年,英歌舞“出圈”“出海”,热度持续飙升,稳坐新春民俗“C位”。在农历乙巳蛇年,乘着“中国年”升级“世界年”的东风,“英歌舞”这一古老艺术也拥有了更多“打开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潮汕英歌舞激昂澎湃的壮阔之美。跻身2025热度涨幅最快的十大“年味小城”之一,汕头以浓郁的年味,迎接四方游客来汕过大年。

▲气势磅礴的英歌舞

时迁“领头” 蛇年舞蛇

“时”来运转

“咚咚咚,锵锵锵”,伴随着节奏强烈的锣鼓声和一声声呐喊,一群“梁山好汉”对敲起舞,鼓声、吼声交织,铿锵有力,气势如虹,将过年的仪式感和氛围感“拉满”。


潮汕英歌大量取材自《水浒传》,里面的舞蹈角色都出自梁山好汉。“在水浒传中,时迁是探子,负责收集情报和引路。”说起英歌,潮南英歌非遗传承人庄晓槟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时迁聪明谨慎,轻功了得,与蛇也有相像之处,作为英歌的领头,他担负起开路指挥的任务。

蛇在人们的认知中象征着神秘、智慧与优雅,今年是蛇年,英歌队伍中扮演“耍蛇人”的时迁备受关注。今年20岁的英歌队员小陈是时迁的扮演者,自幼热爱英歌舞的他,对饰演时迁一角有自己的理解,他根据人物性格创新步伐身法,让手中的“蛇”更灵活,动作连贯性更强,带领队伍大步向前。

“今年新春演出活动同样爆单,演出排期从大年初一排到正月十五。”小陈笑着说,英歌队还收到不少来自省外的“邀请函”。每次演出,小陈负责“打头阵”,只见他翻侧身筋斗,然后盘膝坐地,动作娴熟地上下翻飞,赢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小陈说,每到外地演出,总有观众好奇地追问他,“手里拿的黑白相间的东西是什么,做什么用”?而他都会耐心地跟大家科普,手里拿的物件是“蛇”,用来指挥的。

又老又潮 “中华战舞”

英勇豪迈

英歌舞是潮汕一种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舞蹈。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记载:“英歌的出现,可追溯至明代中期,那时民间歌舞已很活跃,用来祀神、娱神,人民亦用以自娱。”


民间有种说法叫“南有英歌,北有秧歌”,由此可见英歌舞在岭南乃至全国的代表性。“又老又潮”的英歌舞被不少网友称为“民间街舞”“中华战舞”,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按舞蹈节奏,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完整的表演顺序,又分为前棚、中棚以及后棚。几乎每位接受采访的英歌队员,都能讲上一段英歌起源、水浒好汉的故事。数百年来,在潮汕地区,几乎各个镇、乡、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队,它的舞蹈形式和表达方式都保留着潮汕民俗的原汁原味。

英歌队教练许剑民告诉记者,他一开始接触英歌舞只是单纯学动作,渐渐深入后,才体会其精神所在。这些年来,这位年轻人受邀在潮阳教学英歌,每次都是先讲英歌是什么、精神在哪,然后才开始进行动作展示。

“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许剑民说,英歌具有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舞蹈双重属性,大多都是以水浒英雄解救卢俊义为主题,也有一些选取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劫法场救宋江片段。不管哪一类内容,当中所蕴含的大方豪迈、英勇无畏都与潮汕文化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文化特质一脉相承。

跨界联动

非遗找到更多“打开方式”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新风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英歌舞逐渐走出了潮汕,在更大的舞台展现其独特魅力。不久前,“非遗潮起来”系列活动在长沙湘江新区举办,展示长沙花鼓戏、潮汕英歌舞、潮汕手打牛肉丸等两地非遗元素,吸引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观看。回忆起活动的热闹场面,濠江玄壇指挥英歌队队长陈懂嘉一脸兴奋,他说,长沙和汕头各自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动活动将两地的非遗精髓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在陈懂嘉发来的活动主题宣传视频中记者看到,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湖湘非遗和潮汕非遗“英歌舞”相遇,表演者身形变幻,舞步勇猛,展示两地非遗美食,同时串联起湘江新区景点、地铁列车、门店等内容。

“英歌+美食”这种创新组合不仅能够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两者的“双向奔赴”,仿佛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在陈懂嘉看来,这场文化盛宴激发了更多人对非遗项目的兴趣和热情,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无独有偶,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北京一文化公司特意来到潮南,邀请潮南英歌非遗传承人庄晓槟及其团队拍摄宣传视频,在人民网等媒体及抖音平台上进行传播。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段短短的视频,团队们整整拍了3天。表演中,庄晓槟带领他的学生和鼓而舞,步伐整齐,动作豪迈,不时变换舞姿与队形,现场锣鼓声、敲槌声、呼喝声此起彼伏、气势如虹,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英歌舞,很震撼。”拍摄人员小吴说,他之前从视频上感受到英歌舞的威武雄壮,这次来汕头现场摄制,感觉更震撼,气氛更“燃”。

英歌舞是汕头享誉海内外的一张响亮文化名片,更是无数潮汕儿女记忆中历久弥新的乡音乡愁。庄晓槟说,英歌舞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更展现出潮人精诚团结、敢闯敢试、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作为非遗传承人,他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发扬这一独特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英歌舞。

守正创新

古老技艺赋能文旅发展

近年来,英歌舞作为传统文化“出圈”“出海”的代表之一,引领了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新热潮。今年也不例外,在春节前后上演的一系列英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周边旅游景区的人流量,极大地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英歌舞的传承创新既离不开民间民俗活动的红火,也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加持。如何推动英歌舞的守正创新,既在传承保护上“根正苗红”,又在大众传播上赢得大流量正能量,同时赋能发展,带动一个产业、一片区域乃至一座城市的发展?这是人们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刚刚获评“广东好人”的吴燕花是潮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英歌)代表性传承人、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的灵魂人物。接受采访时她正带领队员们紧锣密鼓进行排练,准备参加正月初五举办的“中华英歌 舞动潮阳——2025年春节潮阳英歌嘉年华活动”。她表示,必须争取更大舞台,获得更多关注,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这项非遗。

说起西门女子英歌队,大家并不陌生,在吴燕花的带领下,这支队伍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潮阳英歌中的一支后起之秀。这些年来,吴燕花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女子英歌的研究中,结合舞蹈、太极等元素,创作了单打“回环太极”“六纵队”等动作阵型,为古老的英歌注入许多创新元素。

岗背英歌舞领队魏子丹从小逢年过节就喜欢跟着英歌队到处表演。今年因为要全力以赴做好岗背社区一年一度的游神活动,魏子丹婉拒了很多出省表演的邀约。这些天,魏子丹和队员们从早练到晚,累并快乐着。魏子丹说,鼓点敲响时,感觉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涌过来了,这让他们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使命感,要以最好的姿态展示这古老的技艺。

如今,作为一项非遗文化,潮汕英歌舞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从广场走向舞台,从乡村走向世界。濠江英歌总领队魏熙钜告诉记者,近两年,潮汕地区的英歌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过度商业化、无序竞争等现象。

“英歌队伍要形成一个新的良性循环,过度消费会让传统文化变了味道。”魏熙钜说,目前英歌队同质化的动作、队伍非常多。他认为,英歌舞在适应市场化的同时,仍要兼顾民俗传统。队伍必须有特色,才能走得更远。

传承和创新问题,是所有非遗项目都绕不开的话题,英歌舞也是。采访中,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传下去,是一种朴素的念想。古老的英歌舞兼容并蓄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正焕发时代活力,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文化纽带和展示民族自信的文化窗口,向更多人展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英歌魂”。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融媒集团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图文/汕头融媒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编辑/齐薇
校对/汝悦
编审/魏盼生 刚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融媒编发中心


相关阅读

18支队同场展演,潮阳英歌巡游燃动新春!

今年春节期间,汕头这些地方可燃放烟花爆竹!

春节限定→小公园海平路,藏着南洋风情!7天精彩节目每天不重样 ... ...

8列!近6000人!汕头站明天开行夜间高铁

7.6亿次综合阅读量!汕头烟花秀冲上热搜,果然好“上”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