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迷人的风光正是濠江区礐石街道在南滨公园所打造的樱花道。近期,该街道聚焦绿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联动香港同乡会、新阶联、工商联、政协等社会各界种下了约600棵樱花树,形成了一条长达400米的浪漫樱花道。
这是濠江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的一个缩影。
“百千万工程”,县、镇、村三级都有各自的工作重心,如何来抓?坚持党建引领,用“红色绣花针”串联穿起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千根线”,是濠江区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
合力推进
统筹全区资源力量
4月11日,南山—濠江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濠创园揭牌仪式及产业交流活动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两地领导为濠创园正式揭牌,标志着深汕两地在产业合作上的又一新起点,更是区域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濠创园的揭牌,离不开两地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共同推动。
去年以来,对标省、市“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濠江区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下设县域经济、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协作、要素保障、政策研究、社会力量协作7个专班,先后抽调11名精干力量全脱产集中办公,并制定出台区指挥部工作规则等制度,统筹区的优势、街道的特点和社区的资源,全力抓推进、抓落实。
为做好“百千万工程”各个项目组织保障,濠江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成立临时党支部,7个街道61个社区逐一明确工作责任人,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一把手”责任制,形成指挥有力、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
县域是“百千万工程”首要切入点。于濠江而言,县域经济最重要的引擎在实体经济,最主要的抓手在工业产业。近年来,濠江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抢抓省委部署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明确深圳市南山区与濠江区对口帮扶协作关系、支持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等重大机遇,不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落地产业链上下游项目10个,总投资约80亿元;引进广东唯一的风电轴承和齿轮箱生产线,实现延链补链;建设海上风电“一港一园”,海上风电产业园扩征至4915亩……如今的濠江,海上风电延链成群,逐渐成为海上风电产业集聚地。
在位于濠江区的上海电气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车间,数米高的风电发电机旁,工人们站在升降车的平台上,仔细检查电路系统。只需1天半时间,一台11兆瓦风电平台机组将从这里诞生。
在上海电气广东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作业。南方+ 郑淼鑫 拍摄
“我们成立保交付‘党员突击队’,11兆瓦机组从2到3天出厂一台缩短到1.5天一台。”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坤表示,今年“党员突击队”依旧冲锋在前,保障全海域平台机组可以顺利下线。
真刀真枪
筑好人才“蓄水池”
走进滨海街道东陇社区,村道巷陌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潮风古韵、田园牧歌”的诗意画卷在眼前舒展开来。空地上,一处文旅新坐标“东陇茶文化产业园”也在加速建设。
“我们社区引入了一家茶文化企业,计划打造总投资5000万元的茶文化产业园,分两期建设总部、茶仓交易、茶文化展示中心、茶文化公园,以及茶科技大楼、茶文化主题酒店。”东陇社区党支部书记林盛福介绍,茶文化产业园是社区大力发展多元化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有力实践,项目落地运行后将为社区和周边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显著增加社区集体收入,也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东陇社区的欣欣向荣,离不开高素质的带头人和干部队伍。去年以来,濠江区强化干部力量配备,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干部放到“百千万工程”一线去真刀真枪磨砺,从各单位抽调政治素质较好、能力水平较高的骨干力量充实到“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及各个专班。选配一批爱“三农”、懂规划、善发展、敢改革的优秀街道干部,积极推动街道和区直单位29名干部双向交流,促进干部多岗位锻炼成长,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为了提升干部本领能力,濠江区实施“强基培优实训提能”干部教育培训工程,紧扣区委中心工作,举办推动“百千万工程”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分层分类培训社区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和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业务骨干,重点强化干部推进“百千万工程”能力培训,同时组织干部实地学习浙江“千万工程”、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经验做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提升干部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
针对乡土人才,濠江区实施“乡土人才领军工程”,加快培育乡土人才、乡村工匠、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才、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农村电商人才、非遗传承人才等乡村振兴人才。针对青年人才,实施“青年人才青蓝工程”,采取“一带一”“一带多”“多带一”等形式,落实一批政治水平过硬、履职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和青年人才开展“青蓝结对”传帮带,推动形成青蓝相继的良好局面。
此外,为了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夯实“百千万工程”组织保障,濠江区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强先提中转后”升级行动,按照“先进”“中间”“后进”三个等次,对全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进行精准分类排队、分级提升。重点推动61个社区党组织提质升级,组织开展社区“两委”班子届中分析调研,推进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整顿转化。
消薄攻坚
蹚出社区集体致富路
作为侨乡,濠江区内现有不少侨房,但因为许多侨房主人长期侨居或定居海外,这些侨房不是人去楼空就是长期闲置,甚至是逐渐衰败。濠江区把握侨情变化,成立“侨房管家”工作小组,在征得房主同意后,采用“代管”“托管”等模式管理侨房,依法进行必要安全养护、保育活化和运营管理。
一大早,东湖社区居民林旭东就来到位于东湖卓厝巷的咖啡工作室开店迎客。小小的咖啡店开业半年来已有一定的固定客源。林旭东的咖啡店就是通过“侨房管家”服务向社区租赁,由于租金不高,减轻了开店的负担。
东湖社区侨房的活化,是濠江区发展特色集体经济的缩影。近年来,濠江区围绕上级和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有关工作部署,以发现和塑造乡村价值为着力点,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濠江各街道社区探索出盘活土地、发展产业、托管服务等多种路径。
同时,濠江区扎实开展农村基层治理攻坚破难提升行动和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采取党建引领、乡贤助力、村企联建的模式试点打造“先锋工场”,采取“七个一”举措推动经济薄弱社区发展增收,实现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去年,濠江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做法,也成功入选全省20个典型案例加以推广。
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改革的基本方向。近年来,濠江促进土地流转,探索“土地经营”发展模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流”出规模化,“转”出生产力,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让土地流转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此外,濠江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大力发展村集体参与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多层次市场主体,形成示范引领作用,将集体经济“带”起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濠江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活力。位于礐石街道棉花社区的乐桦休闲农场就是濠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典型。近年来,通过线上第三方平台积极宣促引流,农场吸引了以潮汕地区为主的顾客群。自成立以来,农场平均每年接纳游客超10万人次,有效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特写
“书记项目”破解基层党建难点堵点
“最后一户已经签约了,马上就要完成全部的征拆工作。”4月17日,濠江区达濠街道传来好消息。作为该区“工改工”重点项目之一,渔港新产业集聚与综合体验区项目曾因为土地回收和清拆工作陷入困境。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该项目解决征拆等难题的关键一招。
渔港新产业集聚与综合体验区项目充分利用了渔业资源优势及“工改工”利好政策,吸引鱼制品加工、预制菜加工、冷链配套工业以及传统工艺纸盒企业入园经营,激发以传统美食、鱼制品、工艺品展销、夜市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新动能,能有效拓宽社区创收渠道,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渔港新产业集聚与综合体验区项目分为两期建设,目前已启动一期项目建设。”达濠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彬说,此前他多次带头上门沟通,通过各方协调,最终才扫清征拆障碍。谋划推动渔港新产业集聚与综合体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正是他负责的“书记项目”。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力”,强化干部“担当力”?濠江区组织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
“书记项目”围绕服务保障“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建设,开展领题破难行动,组织各党(工)委(党组)书记“揭榜领题、挂帅赛马”,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项目化“破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出成果、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在推进提质增效上创品牌,扎实推进各项组织工作提质增效。
“把党建责任具体到书记身上,好考量、好推动,也有利于‘书记抓’,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濠江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书记项目”针对2023年基层党建存在问题、薄弱工作,可以是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也可以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选题。
广澳街道作为汕头市“百千万工程”典型街道,承接的重点项目多,对片区发展起到一定带动作用。对该街道而言,如何找准定位、抢抓机遇,享受区域发展红利,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考题。
该街道把探索“共建+合伙”模式助推乡村振兴作为“书记项目”,通过多方合伙,把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社会团体等联系在一起,聘用懂农业、懂管理、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到村担任职业经理人,并与商业机构和文化团体合作打造新业态,发动农户参与“一村一品”培育,全面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水平,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信息来源:南方+ 记者:郑淼鑫
濠江热文
● 南山-濠江产业协同发展新引擎,濠创园正式揭牌!
● 邂逅一路繁花 醉美濠江四月天!● 汕汕高铁2项数据创新纪录!● 投资14亿元!濠江区今年将推进十大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 一图读懂濠江区委五届六次全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