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的流量”再次“花落”
英歌舞!
近日
携程公布的
《2024龙年春节旅行报告》显示
丰富多元的民俗活动
成为游客新春出游的主要选择
其中
汕头英歌舞展演
登顶春节最热门民俗活动
大年初五
“中华英歌•舞动汕头”
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
在汕头潮阳文光塔举行
15支英歌队 近千名“舞者”
该巡游活动吸引15万人到现场观看
3720万人观看直播
全网相关信息1.10万则
综合阅读量超14亿次
登上微博热搜全国榜
惟妙惟肖的扮相
铿锵有力的呐喊
气势十足的表演
一种激昂向上的力量扑面而来
这就是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
千里驱车 飞奔汕头
只为一睹英歌舞的风采
流传数百年的“中华战舞”
何以能接住这“泼天的流量”?
历史之悠久——“火出圈”的背后是数百年文化底蕴。
英歌舞是潮汕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历史,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时间和岁月的洗礼,潮阳英歌舞在不同族群、地域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发展,注入了劲拳矫腿,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英歌舞“舞”的是什么?英歌舞叙述的故事相对固定,表演主要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四回,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走在队伍最前列的,一般是一身黑衣,手拿长蛇的时迁;时迁之后,依次还有“头槌”“二槌”作为领舞者,“头槌”“二槌”多为红面红须,扮演者多为秦明或关胜;或是黑面黑须,扮演者多是黑旋风李逵。部分地区的英歌舞还会有“三槌”“四槌”的角色,多是鲁智深和武松。
英歌舞如何“舞”?舞者脸上画着不同的脸谱,在锣鼓的伴奏下,双手执棒相互击打起,队形不断变化,包括长蛇挺近、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大大增加了英歌舞的观赏性,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脍炙人口的水浒英雄故事为英歌舞“注入灵魂”,充满热血和激情的舞蹈形式,也恰恰展现了一代代潮人“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群体精神特征,让英歌舞更具吸引力。
群众基础之深厚——鼓槌声起,万人引颈。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歌舞在潮阳、潮南和濠江等地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其中,在汕头潮阳,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
英歌跳的,是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是蓬勃的生命力。每到年俗巡演,英歌舞舞过最热闹的街巷、广场,上万人同看同呼,同游同乐。英歌舞表演时背靠背、肩并肩舞棒,腾挪飞跃、动感十足,带有浓浓的中国年节的喜庆色彩。也体现了潮汕人的刚勇、魄力和团队凝聚力,更引发起围观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英歌舞的棒槌声、锣鼓声、吼叫声……共同组成了潮汕人的集体记忆,成为维系潮汕族群团结一心的情感纽带,也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很好的共情力,唤醒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
传承创新之活跃——油彩面谱下,是一张张年轻面孔。
在汕头,最小的英歌舞者还不到30个月大;在汕头,还有一支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的女子英歌队,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大型英歌舞展演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打头阵”……英歌舞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人。
▲不足30个月的“小时迁”
英歌舞如何吸引年轻人?过去一年多,“英歌热”发轫于网上,短视频、Vlog等新媒体“原汁原味”地展现着舞蹈现场的视觉震撼,将传统脸谱、华丽服饰、炫目色彩与青年气息完美融合,用更多全新的表达来丰富这一古老艺术的“打开方式”,为大众亲近英歌提供了便捷的切入口,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英歌舞。
▲英歌进校园
英歌舞传承300多年长演不衰,有赖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更有赖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英歌舞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走进校园、社区,改进表演内容,开发文创产品,正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新活力。
“泼天的流量”降临
是实力使然
也是时代机遇使然
期待英歌舞
将这“泼天流量”久久留住
不断“出圈”“出海”
我们期待,在这清脆而密集的鼓点里
舞出英歌舞更持久的生命力舞出一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快汕头高质量发展
带来更多新动能
编辑:许钊达
校对:翁夏
审核:陈群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