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这座城市,在外界看来似乎有些“矛盾”。
地处南海之滨,有向海而生的大气,又感觉有点儿安居一隅,滋养着一份自得的安乐;以敢闯敢拼的闯荡精神闻名,又有着一份特别重视“家己人”的“自我”。汕头是特区,但是,又有人说它“不够特”。
这些年,满世界都是时移世易的变化。海风中、海浪里,曾经的百年商埠如何重整旗鼓再出发?站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打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目标的汕头,能有多“特”别?能否再立“潮头”在新时代特区建设中闯出新路?
那些年怎么了?
在全国城市中,汕头相对低调。经济总量刚突破3000亿元,近经济特区深圳经济总量的十一分之一,排在广东全省第11位,离全国百强入围标准,仍有一段距离。
承载着人们对经济特区的高期望值,汕头,难免会被放在特区坐标中比较:
从省内三个经济特区的发展数据看,第一个十年,深圳经济增速高达4764%,珠海增速1859%,汕头是610%;第二个十年,深圳经济增速966%,珠海498%,汕头395%;第三个十年,深圳373%,珠海291%,汕头187%;第四个十年,深圳157%,珠海超过深圳达166%,汕头增长130%。
对“标兵”深圳而言,第一个十年是翻身树立改革先锋旗帜的十年,先锋地位不言而喻。在这腾飞的黄金时期,有人觉得汕头“不赶趟”。经济增速不及期许,原因众说纷纭,但第二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则是共识。
从1860年开埠至今,汕头工业发展几经浮沉。这期间,既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也有相对低潮期;创造过辉煌业绩,也遭受过一些挫折;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
比如,由于早年发展,汕头产业出现“空心化”,随着相关政策优惠空间逐渐缩小,以及来自周边地区、长三角和其他内地城市的竞争加大,汕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趋缓,这一短板至今掣肘当地产业发展。
2023年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直面痛点:汕头“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够,产业体量不大,集聚度较低,创新动能不足,支柱型产业和龙头企业不够”。
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汕头也一步步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构建起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玩具创意和大健康为引领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开春以来,汕头“三新两特一大”各条战线捷报频传。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打响了第一炮,总投资350亿元的13个海上风电产业项目签约、开工;成功举办服博会,总签约金额达155.6亿元;玩博会顺利闭幕,签订意向协议金额108亿元、现场成交金额达30亿元……一季度,汕头“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合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接近七成,同比增长8.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个百分点。
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下,汕头重现新一轮“百业争春”。
这背后,一场大刀阔斧、撬动活力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
“来了就是家己人”
改革开放40余年,有效吸引外部投资,留住本地投资,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先发城市的经验之一。投资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座城在“氛围感”上的讲究,涵养“吸引力”的法宝。
早在特区初创之时,汕头就曾因“24小时审批答复制”而引起海内外关注。在国内开政府机关对企业服务承诺制先河,是汕头人引以为傲的“首创”之一。但优良营商环境的塑造需要久久为功,不得不说,汕头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今年初,广东省发改委印发《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汕头排在第二档,称与上一年相比,汕头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服务和吸引潮商投资等方面展现新作为。
但汕头目标清晰,头脑清醒。
今年3月召开的汕头市营商环境建设大会明确指出,汕头市营商环境整体处于全国全省中下游水平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烦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外界对汕头营商环境的印象和评价还没有实质的改观。
汕头深知,面对“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目标要求,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就难以迎头赶上,必须痛下决心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会提出了“谁敢与营商环境作对,我们就坚决跟谁作对;谁敢跟企业过不去,我们就和谁过不去”的鲜明主张,发出“来了就是家己人”的诚挚邀请。
改变,汕头拿出了改革的魄力和硬招实招,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程,提出审批“不见面是常态见面是例外”、特约监督员要持续“找茬”“揭短”“挑刺”、让办事不求人成为社会风尚……《汕头市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今年5月印发,一批举措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坚决打破部门利益、打破条条框框、打通堵点难点。措施不但要写在纸上,更要落到实处。《工作方案》明确,到2023年底前,汕头营商环境重要量化指标有所提升;到2025年底前,营商环境建设在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新一轮的改革激荡“一江春水”,也传递了特区迎头赶上的强烈信号。
“侨”牌怎么打?
工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然而,只有形成特色,才能突出重围。踏上新征程的汕头,还需要什么?
“侨”,是汕头最大的资源和优势。
汕头的特别,与生俱来。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汕头早在清末民初就成为新的粤东中心城市。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汕头曾有过“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数以万计的潮汕人坐“红头船”闯南洋,形成了今日潮汕籍华侨遍布东南亚的格局。从艰苦创业到回乡投资兴业,潮汕籍华侨在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
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今天的“侨”牌该怎么打?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汕头先是打造“侨”平台——大力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侨梦苑”等涉侨平台建设,依托筹办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的契机,力图聚“侨”引智,共谋发展。
其次是创新“侨”机制——创设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华侨板”,深入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规划设立华侨产业园、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和“华侨之家”,打造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区。
此外,弘扬“侨”文化——大力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侨情资源库、数字虚拟潮汕家园平台“三大工程”,加强“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和研究,以情相系,引导海外华侨华人增强文化认同。
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广大侨商始终是汕头最具优势、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汕头市有外资企业897家,其中侨资企业就有697家,投资总额累计达129.99亿美元。
心系桑梓,“侨”见未来。随着汕头前进步伐越来越坚定、政策红利越来越丰厚、发展动能越来越充沛,广大侨商也迎来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
相信,汕头的明天会“特”好!
参考文献:
《十问:汕头何日再出头?》(南方+.2021年)
《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不均衡问题研究——以深圳、珠海和汕头三个广东省经济特区为例》(中国商论.2023年)
《经济特区创新建设下人力资本要素相关分析——以深圳、珠海、汕头三市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
《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人民日报.2022年)
【撰文】话题研究员 郑淼鑫 辜继漫 张哲 曹斯
【海报】张昶
【视频】张瑞威
【运营】麦小华 董晨晨 辜继漫
【本期统筹】张哲 汤凯锋 廖奕文
【本期策划】曹斯 陈戈
南方+编委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