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上级媒体报道】留住烟火气,秀出文明范!潮南区仙城镇以“绣花”功夫推动全域文明创建升温













夏日傍晚,驱车经过潮南区仙城镇神仙里村,只见新铺设沥青的村道开阔平坦,新建成的仙踪花园大气美观,新设立的景区导视牌简洁醒目……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从普通水泥路变身沥青路,从无人问津的小角落变身美丽花园,神仙里村的蝶变是创建文明城市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



仙城镇全力打造和谐宜居、群众满意的文旅小镇。张伟炜 摄

今年是汕头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决胜之年。对于地处大南山北麓的仙城镇而言,在“农文旅”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的当下,该镇把创文工作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按照“全域创建、全员参与、全面提升”的思路,推动提升镇域颜值和文明内涵,打造和谐宜居、群众满意的文旅小镇。

自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以来,汕头以强有力的举措,落细落实各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任务,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生活在农村的群众更加深切感受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巨变,一个个“高颜值”村居接连出现,一批批文明村、文明镇在创建乡村文明的推动下成为品牌示范。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仙城镇党委书记李煜坚表示,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文明创建持续“升温”,风光秀美、生态宜人、文旅资源富集的仙城镇,将更好地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文明菜市暖心

把“文明果”装进“菜篮子”



农贸市场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菜篮子”,也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在过去,农贸市场往往和“脏乱差”相关联,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仙城镇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对照创文标准,对农贸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全力提升农贸市场的卫生环境,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经营和交易环境。以地处仙城镇中心地带的仙门城社区农贸市场为例,以往摊位摆放无序、占道经营、垃圾满地等现象不见了,如今这里的购物环境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一走进仙门城社区农贸市场,地面干净整洁,蔬菜、熟食、家禽、水产等区域分门别类,消防栓、宣传栏等配套齐全。几位保安在市场外巡逻维持秩序,两位禁烟劝导员则在市场内巡逻、劝导吸烟者。

据仙门城社区党委委员赵羽民介绍,该社区现有3.2万多人,2019年以前,每到傍晚,从社区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的摩托车、汽车驶向农贸市场,车辆乱停乱放影响了周边道路畅通。

2019年以来,仙门城社区对照文明城市创建要求抓落实,加强巡查,将农贸市场入口招牌修葺一新,放置8套垃圾桶,在场外空地划出140个非机动车停车位,并安排人员对市场周边秩序加强维护,确保市场周边环境整洁。

赵汉强是该农贸市场的一名禁烟劝导员,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劝导摊主和买菜村民别吸烟的时候,一些人比较抗拒、不听劝。后来我以身作则,耐心劝导,不听劝的人也慢慢理解并自觉行动起来了。”

据介绍,农贸市场每天的人流量、物流量、交易量比较大,为了劝导摊主文明经营、村民文明购物,他坦言:“这几年跟他们说了很多好话,磨破了嘴皮子。”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是市场的购物环境还是村民的文明素养,相较以往提升了不少。

无独有偶,在老五乡社区居民眼中,对比起10年前的面貌,该社区农贸市场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10年前,这里不能算是农贸市场,一些菜农小贩自发到这里摆摊卖东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菜市场的早期模样,当时很是脏乱差,缺少管理。”老五乡社区党委副书记许楚武说,后来,经村里的热心乡贤投资建设,老五乡才拥有自己的综合农贸市场。

老五乡社区综合农贸市场尽管不大,但蔬菜、熟食、水产、肉类等摊档区域同样分类明显,各类宣传标语也很醒目,管理员、保洁员各司其职。从蔬菜区买完菜的林阿姨告诉记者:“以前脏乱不堪的市场现在干净了,如今在清爽舒适的环境里购物,心情舒畅,真切感受到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实惠。”

网格包保解忧

发挥精细效益改善环境



在创文的推动下,农贸市场重新焕发了生机,乡村管理也多了一份温情。

村(社区)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一环,网格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神经末梢”,网格员是最贴近百姓、最贴近基层的群体。近年来,仙城紧盯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创建工作目标,以“网格化”管理为重要抓手,组织在职党员、志愿者带头宣传、带头践行文明行为规范,严格落实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任务,让群众乐享文明创建成果。

走在神仙里村,只见大街小巷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商户经营规范文明、车辆停放整齐有序,一个个看得见的“文明风景”就是仙城镇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最好证明。

“2000年,村里的主干道安装了100多个监控摄像头,守护辖区群众安全,偷盗、打架斗殴、飞车抢夺等不良事件逐年减少。2020年,村党总支部实行网格化管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并建立网格包保责任制,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各项工作。”村党总支部书记詹义坤说。

北湖村是神仙里村中心区域的自然村,与普宁市大长陇村相邻。据神仙里村治保主任詹惠筹介绍,北湖村由于与大长陇村接壤,平日里进出人员较多,考虑到治安情况,村里老早就在两村交界处设立了一个治安岗,每天由4名网格员负责值守。

“这几年来,得益于网格化管理,北湖村的治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网格化管理将文明创建的任务细化,根据分工将任务量化到人,发挥出了如绣花针般的精细效益。”詹惠筹感慨,以前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来往的车辆和行人较多,大家都提起精神维持治安秩序,但有时还是有点手忙脚乱。如今因为所有网格员都实现了定格、定员、定岗、定责,自己片区巡查出的问题能及时逐个得到解决,辖区内的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整体工作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

背街小巷是透视城市文明的窗口。背街小巷是否整齐有序、干净整洁,不仅反映出一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更折射出居民的文化涵养。在网格化管理的推动下,神仙里村党总支部几乎每个星期六都会组织党员、志愿者到村内的背街小巷打扫卫生,同时还向村民讲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关的知识,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营造学习氛围

“软硬兼施”提升文明素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是助推文明城市创建、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仙城镇坚持群众视角,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资源,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2022年,仙城镇党委、政府对仙城镇、仙门城社区、神仙里村、波溪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进行提质升级,主要增设电子屏、投影仪、科普器材、公益宣传栏、景观小品等设备设施,并策划各类主题活动,今年以来全镇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共举办活动352场次,惠及1.4万余人。

位于仙门城社区浮洋片区的仙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今年1月中旬重新启用以来,形成了理论教育、图书服务、全民阅读等新的实践布局。“仙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是一栋三层小楼,原先小楼仅有一块小小的宣传栏,小楼一层进门处就横放着几个书柜,旁边仅有一套桌椅,显得很拥挤。”仙城镇创建办主任吴秋萍说。

据她介绍,实践所在提质升级过程中,增设了制度牌、公益广告牌、直式景观小品、电子阅览索引机、无障碍通道、书桌椅等配套设施,还添加了图书阅览室、政策宣讲室、心理辅导室等功能室,满足本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

硬件配套上来了,软件也要跟上。吴秋萍说,以往实践所联合村里实践站开展活动的时候,前来参加的村民中,总能看到有人穿着拖鞋、吸着香烟、翘着二郎腿,随地吐痰、扔烟头现象偶有发生。

2020年至今,她发现上述这类现象已经是少之又少,“我们平日开展活动时,注重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营造学习、崇尚、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让广大群众的文明素养和生活习惯得到全面改善。”

不仅如此,仙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还组建志愿服务队用爱和奉献擦亮城市文明底色——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在交通要道、小区卫生死角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改善全镇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促进乡村“气质”“颜值”双提升。

促进文化传承

创新展现传统英歌舞魅力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追求也越来越高。在仙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氛围比较浓厚的,当属神仙里村。

神仙里村群众历来喜爱文娱活动,此前成立文、武两支英歌队后,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六的游神赛会都会出来表演。队员们身着表演服饰,分成两队击棒、击鼓,动静皆有,气氛热烈,吸引了不少群众观看。

为促进英歌文化传承、增强乡村青少年体质,神仙里村于2018年成立了一支少年英歌队,队员年龄从8岁到17岁。每逢周五、周六晚,英歌队就到村里一处占地400平方米的铁棚里集中训练。

“虽然都是由少年表演,但这支英歌队以刚猛为主,变阵快、动作多,与我们常见的普宁英歌舞不同。”神仙里基金会会长詹仁龙告诉记者,这支少年英歌队由2名年轻的专职教练培训,其中一名教练詹映华学过几年爵士舞,有一定的舞蹈功底,通过观看其他英歌队表演视频,博采众长,把较难掌握的动作吸收,并将之一一教给学员们。

“英歌舞充满年轻活力,这也是我觉得英歌舞能吸引年轻群体的原因。我希望在继承好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让英歌舞的魅力再次得以展现。”詹映华说。

文化兴,百姓乐。除了少年英歌队,神仙里村还有一张名片——“村晚”。这是神仙里村打造的村民文娱活动大舞台,舞台音响、灯光、投影仪一应俱全,是村民“想唱就唱、展现自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舞台。唱歌、广场舞、英歌舞、武术、魔术……各类节目精彩纷呈,村民自己唱主角,展现新时代农村百姓的精神文化追求。

伴随着少年英歌队的成长和“村晚”的发展,神仙里村本身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乡村面貌大为改观,乡村发展有了活力,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渐渐成了城里人羡慕的“诗和远方”。

一线实践

一个3万人口社区的创文“辩证法”



傍晚时分,漫步在仙城镇仙门城社区西美片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广场,嬉戏玩耍的孩童、悠闲散步的老人、宽敞干净的广场、辛勤劳作的保洁员……在夕阳映照下交织成一幅柔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让文明细致入微”,是仙门城社区的管理者在诠释微小细节中体现的城市文明观。在这个拥有全市最多人口——3万多人口的社区,要实现精细化管理,离不开多方配合。在日常创文工作中,仙门城社区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员干部下沉到最前线,在常态化中推动创文工作实现新突破。

环境卫生管理的小与大

下午6时许,尽管环卫工人都已收工回家,仙门城社区党委委员赵羽民仍然习惯性骑乘摩托车在社区里“闲逛”,检查道路上的卫生。行驶至社区文化广场附近,只见路边一个大型垃圾箱几近被塞满,新增的几袋垃圾在垃圾箱旁边的地上显得格外惹眼。

拍照,上传到群;弯腰,捡起垃圾袋,扔进垃圾桶……一连串动作做完,赵羽民随即打开微信群发送语音消息:“负责保洁的业务同志注意了,请看到微信群上的照片后,马上落实环卫工到这里把垃圾运走,异味很重。”看到回复“收到,马上处理”后,他才满意地跨上摩托车骑往别处,继续巡查。

“环境卫生是创文的整治重点,把好这一关至关重要。”赵羽民说。

据介绍,自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社区每年投入360万元,由外包公司负责社区的环卫保洁工作。社区8个自然村全部实现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实现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赵羽民也是从那时起兼任该社区的保洁队管理员,主要负责巡查社区村道巷道的环境卫生,不放过每一处卫生死角。

赵羽民坦言,兼管社区环境卫生这些年来,工作难度比较大,不过看到村道旁陆续增设多个环卫垃圾桶,村民随处乱丢垃圾形成的几处垃圾堆已经不在,村民也从刚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与接受,“我不觉得累,反而很有成就感”。

在他看来,从“小”处下功夫,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垃圾管理才能抓常抓细。

农村公路养护的柔和刚

在仙门城社区,外出乡贤的威望比较高。该社区辖区内的陈仙公路仙门城段、柏翘大道、城东一路等道路在这几年实现大变样,离不开乡贤的慷慨解囊。据悉,乡贤们捐助4000多万元改造陈仙公路仙门城段,道路还配套了绿化、路灯等。自从该路段通车后,每晚都有人出来散步或休憩,社区人气也越来越旺。

农村公路建好了,其管理、养护决定着公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效率,不可忽视。为此,仙门城社区将爱路、护路纳入了村规民约,各主干道都设有“路长”和护路员。

干净的路道上,停车线整齐划一;几名工人蹲在花圃里浇花除草;随着夜幕降临,道路旁的路灯纷纷亮起……跟随仙门城社区友北村护林队副队长赵炳炎,在友北村仙福路走了一遍,创文带来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友北村属仙门城社区的一个自然村,仙福路是该村的主干道之一,全长1.4公里,通往陈店镇福潭村。

“很多村民不知道‘路长制’,但他们大都知道这条路归我管,哈哈。”赵炳炎风趣地说。原来,早在创文初期,仙门城社区就制定了“路长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由“路长”统一对负责路段的道路设施、市政设施、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绿化管理和环境卫生,实施全面综合管理。徒步是路长赵炳炎履职的主要方式,一来一回间,他力所能及地把这条路存在的大小问题通通解决掉。

“这位老乡,路边不能摆摊的,影响交通秩序。请马上收拾东西回去,丢在地上的果皮和枝叶也要打扫干净。”在仙福路某一段,有一两个小贩在路边摆摊卖水果,赵炳炎发现后,马上走过去进行耐心劝说。小贩也很配合,拿起自带的扫帚便打扫起来,然后将水果收起,骑摩托车离开了仙福路。

劝退流动摊贩仅仅是赵炳炎履行路长职责中的日常工作之一。一旦发现路灯坏了,就要联系村业务干部协调解决;每有大暴雨导致道路出现水浸,自己就要动员业务干部到一线疏通管道。

“刚”“柔”相济,让农村公路管养起来井井有条,让新时代文明蔚然成风。



来源 | 南方+客户端
编辑 | 张丹丹



在这里     看懂潮南


更多资讯
请关注“最潮南”APP

相关阅读

严惩!上坟引发山火,潮南一男子被拘留!

潮南区人民政府森林禁火令

为潮南点赞!汕头1区4个点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

【高质量发展】潮南高铁速度!5天完成汕汕铁路潮南段轨道铺设

省道S235线潮南司马浦至两英路段改线工程已完成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