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合”文化赋能乡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和美乡村”与“美丽乡村”相比,虽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更加丰富,更能彰显中华文化特质,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当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深刻把握“和合”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时代特征,将其融入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富裕夯和、美丽怡和、文化熏和、协调促和”。
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实现富裕夯和。我市人多地少,土地资源高度稀缺,如何解决乡村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的问题?产业融合是必由之路。一是在“新”上引导,培育产业新经营模式,构建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格局,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持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小农户融入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在“链”上拓展,全力推动粮蔬、水产、家禽等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预制菜,打造一批“粤字号”“汕字号”农业品牌,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三是在“融”上发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农旅融合,选择有条件、有基础的农业基地,推动园区变景区,解决“看什么”的问题。建设个性化、舒适化的特色民宿,推动农房变民宿,解决“住哪里”的问题。进行创意化包装设计,注册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解决“买什么”的问题。
着力推动人和自然融合,实现美丽怡和。一是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农村清洁能源、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度。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微改造,保护好农村古建筑、传统村落、特色民居、古树名木、农耕文化遗产,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按照区位相近、资源相关、产业相似、宗族相联的原则,引导乡村连线成片建设,打造“潮侨红”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乡村振兴由“点上开花”向“串珠成链”转变。三是推进“绿美汕头”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进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加强立体绿化美化,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
着力推动人心融合,实现文化熏和。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农家书屋、妇女之家等平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传教育,发掘潮汕方言俗语、先贤名人故事等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化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是要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借鉴莲华镇下长宁村等地的经验做法,积极运用“村规民约+积分制”治理方式,依靠群众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提倡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绵绵用力,常抓不懈,成风化俗。三是育好用好乡村文化人才,组建乡村业余文艺队,挖掘民俗、历史遗存、乡贤名人、书院等资源,打造一村一文化品牌,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和而不同。一是要遵循城乡长期共生并存的客观规律,立足城乡各自的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体验的独特功能,推进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和而不同、各美其美。二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通,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为城市人才、技术、资金入乡村创造更好的条件。三是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聚焦“强县、联镇、带村”三大工程,强化县域综合承载力,发挥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地统筹起来。
(作者单位:澄海区委党校)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