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澄海区隆都镇 传统侨村实现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擘画新蓝图 铺展振 ...


    南溪党建主题广场。郑淼鑫 摄

    【编者按】

    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局。当前,汕头发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大力推进强县联镇带村,并提出重点培育20个中心镇(街道),打造县域经济的“支点”和增长极。

    乡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富县、兴村,必先强镇。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竞跑“百千万” 再造“镇能量”》栏目,聚焦汕头镇街一线奋进故事和亮点举措,凝聚更多更精彩的“镇能量”。敬请垂注。

    “每到周末,来隆都的游客有接近4万人,节假日更多。”谈到现在镇里的人气,澄海区隆都镇副镇长陈锐民自豪地说。隆都镇为何这么火?从打造“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到规划建设“狮头鹅城——隆都”项目,再到保育活化“千年古墟”……近年来,隆都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在加快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隆都镇按照澄海区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区委《关于落实省委、市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赋予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色旅游、发展集镇商贸”三大主攻方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中心镇作用,加快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郑淼鑫

    实习生 李耿沣

    通讯员 澄宣 蔡桂涵

    深挖资源

    绘制城乡融合新蓝图

    隆都镇地处汕头市澄海区西北部,三面环江,下辖15个村(社区),户籍人口近8万人;经济以农业为主,交通区位优越,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隆都镇深入挖掘整合提升“潮侨红”旅游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吸引与支持“侨胞”“潮商”资源和力量参与隆都文旅商贸重点项目开发,投身家乡建设和发展。随着隆都镇区位优势逐年增强,特有的资源和潜力被逐步挖掘和激发,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在承接汕头市和周边游溢出的同时,隆都为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

    “基于隆都镇域各乡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意愿,我们将构建‘一带一廊两区’全域振兴发展蓝图。”近日,在隆都镇政府,陈锐民介绍该镇最新的初步规划。

    “一带”指“潮侨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中部及东南部前美村、南溪村、上北村、后沟村等几个重点区域,立足隆都最具代表性的“潮侨红”历史文化重点村域,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历史遗迹与古建筑的基础上,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

    “一廊”指滨江环线优稀水果绿色经济走廊。重点是后埔村、前埔村、前沟村、樟籍村几个村,将充分发挥隆都韩江沿岸生态资源优势,组团式发展生态宜居乡镇,着力打造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粤东乃至岭南文旅康养休闲目的地,构建隆都“万里碧道”沿岸优稀水果绿色经济走廊发展格局。

    “两区”指北部及中部的镇域振兴先导示范区和西部及东北部的特色加工集聚组团发展区。镇域振兴先导示范区位于全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中心,将统筹布局产业链基地,重点发展集镇商贸业,立足狮头鹅优势主导产业,实现隆都狮头鹅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高质量集聚发展;特色加工集聚组团发展区则侧重于食品加工和招商引资,并发挥侨乡优势和政策优势,为本地企业发展赋能,打造带动镇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

    美好的蓝图,要在奋斗中变为现实。为改变以往各部门推进项目建设存在协调滞后、效率较低等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隆都镇委、镇政府专门成立“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由镇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并下设专门的办公室,由副镇长专职担任办公室主任。

    同时,该镇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进行实体化运作。指挥部成立后,对“百千万工程”项目进行统一谋划、统一调度、统一推进,凝聚了工作合力,有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

    优化布局

    打造乡村产业新名片

    “现在古墟人气不减反增,商贩都表示生意火爆,赶集的游客络绎不绝。”说起隆都的人气,陈锐民认为隆都店市墟是该镇的一张“名片”,可谓是“引流大户”。

    隆都店市古墟,曾是潮汕地区远近闻名的商贸集市,有“无隆不成饶”的美誉。乘着乡村振兴东风,借力深圳对口帮扶汕头的有利契机,隆都镇申报了“隆都千年古墟保育活化”项目,经保育活化后,这一千年古墟焕然一新,重现昔日风采。

    “每到周日,我们可以卖200多只仓鼠和100多只鹦鹉。”“200个糯米糍,我20分钟就卖完了。”“我主要是卖鹅肉丸面和卤串,一个上午营业额大概有2500多块钱。”……

    古墟活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在墟市内,还激活了周边区域的住宿、餐饮、农家乐等乡村经济。笔者走访发现,古墟附近的一家酒店,每到周六就一房难求。周边卖粿条、肠粉等餐饮店也都生意火爆,赚得盆满钵满。

    “我们卖的是粿条汤,机会非常难得,村里争取这样的场地给我们经营,非常高兴,一早我们就卖了300多碗粿条。”后沟村村民许自忠笑着说,连续几周,他们的生意都挺火爆。

    另一张“名片”是以“和美花海”“颐禾园”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示范园区。

    周末,隆都镇前美村和美花海生态园,大人在帐篷、草棚里喝茶聊天,小孩在草地上放风筝,或在沙坑里玩耍,其乐融融。

    今年以来,前美村紧抓打造“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的有利契机,积极整合村内绿色农业资源,加快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利用流转的1300亩农田进行统一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将发展较为成熟的颐禾园农庄、和美生态园串联起来,形成了40亩的番石榴、青枣、莲雾种植园,35亩的七彩柠檬园,40亩的林檎园,10亩的柑橘园,30亩的菱角池以及30亩的小麦种植区等一批标准化水果、粮食基地。

    前美村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隆都镇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该镇还利用隆都农业资源优势,探索推动农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通过“旅游+农业”,产出“有故事高赋值”的农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并加快建设“狮头鹅城——隆都”项目,以“政府搭台、协会引导、企业唱戏”模式,打造占地32亩集狮头鹅全产业链服务、文化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园区景区复合体。

    此外,利用红侨资源优势,注重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历史遗存修缮保育,重点打造“红色印记”(南溪—后沟—樟籍)、“潮风侨韵”(前美—后沟)、“乡村新貌”(新乡—下北)3条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全域旅游。今年春节期间,隆都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的旅游目的地,人流客流转化为现金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因地制宜

    彰显红色侨乡新魅力

    人间四月天,阳光洒满大地。漫步在澄海区隆都镇南溪河畔,青山绿水如影随形,白鹭蹁跹怡然自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党建公园、瓦窑遗址群、红色码头、农文旅产业“综合体”……隆都“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珍珠”串成链,成为广大游客的周末打卡地。

    澄海区隆都镇三面环江,自然资源条件非常优越。

    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的陈慈黉故居、体现江南水乡园林建筑特色的“文园小筑”、省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永宁寨”,以及以仁寿里、七落儒林第为代表的古宅群,以许福成为代表的11个侨批局旧址等大量各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这是隆都镇所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有人说,一个镇能同时拥有这么多的优质景点、红色文化和古建筑群,令人羡慕。

    近年来,隆都镇坚定推进绿美隆都建设,以推动韩江北溪、南溪、东溪的“万里碧道”建设为主线,以南溪、后沟、前美三个行政村为核心区域,“点、线、面”结合,将全镇“潮、侨、红”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韩江支流南溪河畔的后沟砖瓦窑区,从外观看,瓦窑呈椭圆形,形似蒙古包,大小窑灶成群,绵延数百米,颇为壮观。穿过狭窄的窑门,内里“别有洞天”,窑壁上布满经过高温煅烧以及与柴火飞灰融合而形成的黑色釉体。

    据介绍,上世纪50年代,该区域高峰期共有29座窑,古窑址前的绿畴沃野是取之不竭的黏土资源,制成的砖瓦通过堤岸的娘宫渡口,经船运至樟林港、汕头港等港口,远销东南亚,为海丝之路“添砖加瓦”。

    随着时代发展,窑区上的窑灶渐渐停产,其中“北窑”延续经营至上世纪90年代末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后沟村选址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一座7列组成古粮仓遗址群作为瓦窑文化展示之处,将收集整理的村窑历史进行大规模展出。

    对于作为全国“推动红色村乡村振兴 建设红色美丽乡村”工作试点单位,也是汕头市两个“红色村”之一的南溪村,隆都镇依据“小而精”“小而美”的理念从细处发力:南溪党建公园周边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与党建公园相得益彰,匠心独运的文化墙传播着砥砺奋进、昂扬向上的满满正能量;党建主题广场内设有凉亭、石凳,配套绿化景观,村民群众在散步游玩中,感受红色文化氛围,探寻红色足迹。

    此外,隆都镇将打好友情牌、乡情牌、侨情牌,发挥好隆都外出乡贤、能人和旅外侨胞等方面的人文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质量高、后劲足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别具特色的“侨文化”文创网红地、打卡点,为镇域经济腾飞汇聚强大力量。

    创新模式

    找准富民强村新路径

    俗话说“农为邦本”,隆都是农业大镇,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是汕头优稀水果生产示范基地、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先后获得广东省水果专业镇等多个荣誉称号。如何充分利用好隆都三面环江的生态优势和农业产业基础,以丰富的“潮侨红”文旅资源为依托,通过“旅游+农业”产出“有故事”的农产品?

    在沈海高速公路隆都段南溪河畔,有一片由连绵不断的白色塑料大棚组成的温室种植基地,面积达226亩。这是澄海区为提高土地产出,运用省农科所提供的新技术建设的首个反季节西瓜种植基地。

    “这个项目从去年10月开始动工,第一次收获亩产约四五千斤,西瓜口感好非常甜,我们准备春节后再种一茬。”投资方汕头市鑫洋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明介绍说,这里独有的砂土地和韩江水非常适宜种植优质果蔬,“夏季水稻+冬季反季节西瓜”的种植模式不仅保证了粮食产量,还通过作物轮种、水旱轮作有效杀灭土壤病虫害,同时反季节种植西瓜也让农户的收入翻倍。笔者获悉,当地将继续完善反季节西瓜的种植技术,完成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准备带动更多农户增加收入。

    与此同时,隆都镇积极摸索村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后沟村与汕头市丝路文旅服务中心联合成立运营公司,通过“企业经营、共同管理、集体分成”的方式,让美丽乡村蝶变成美丽经济;引导前美村与陈黉利家族相向而行,提供集体公共资源与其进行合作,携手打造潮韵侨乡;下北前陇村通过出租集体建设用地引进隆都乡贤一家企业返乡,并全力培育企业当年度上规,促进集体增收,带动乡村发展。

    镇域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人才振兴方面,隆都坚持“多方聚才、一线育才、服务留才”的思路,不断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在用人理念上,隆都镇突出实践实干实效,突出有为才有位,通过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的建设和工作任务的完成,带出一批“爱乡村、懂治理、敢担当”的基层人才。

    此外,立足本地在特色农业种植、狮头鹅养殖等方面人才优势,积极发挥“鹅大师”金绍足、“广东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金卓满等“土专家”“田秀才”以及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培育更多农业、旅游方面的人才队伍。

    典型案例

    前陇村盘活闲置资源充实集体经济“钱袋子”

    优质企业“一子落”

    乡村发展“满盘活”

    在231省道旁,一栋成规模的厂房拔地而起,工地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是我们的新厂房,预计今年六月份封顶,封顶后我们马上就能投入生产。”汕头市金中际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楚光如是表示。

    这是新落地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下北村前陇自然村的项目。

    沿着振兴路,日前笔者一路走进了卫生整洁的前陇文体广场,崭新的儿童游乐器材、体育健身器材设置在广场的各个角落。广场旁水稻田里满眼翠绿,一株株新种下的水稻,沐浴春光奋力生长。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两年前我刚接手的那会,村里的集体收入可谓是入不敷出,连日常开支都满足不了谈何发展。”前陇村党支部书记林梓锋说,此前村中农田种植缺乏规划,建设用地也存在着荒废的现象。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地企业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却是找不到合适的用地。2018年,汕头市金中际服装服饰有限公司需要增资扩产,而在隆都镇却缺乏合适的用地,只能选择在距离较远的潮州市发展。

    “由于我们公司员工多为隆都人,距离潮州较远。所以我们每天需要安排4班车来回接送员工上下班。”金楚光表示,多年来,该公司不仅增加了不少时间成本和生产成本,还增加了沿途更多不稳定因素。

    自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来,隆都镇积极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促成前陇村通过出租集体建设用地,引进汕头市金中际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并全力培育企业当年度上规,按照区试点推行的“新引进规上企业5年内上缴税收区级得益部分的40%返补村集体、10%返补镇政府用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激励模式,促进集体增收,带动乡村发展。

    “隆都镇的相关领导干部非常积极主动,经常关心了解企业土地使用的意向和需求,同时简化各项审批流程,优化服务,为建设项目快速进场施工奠定了基础。”金楚光表示,此次建设新厂房将助力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解决隆都本地的员工就近上班问题。该公司已经购入40条生产线,年产值预估可达4000万元。

    “该服装公司属于高产值、低污染类轻工业企业,也是隆都镇的本土服装企业。”林梓锋说,该企业的落地,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一个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们都非常支持。

    一子落,满盘活。企业的落地,直接拉动了前陇村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推动了隆都镇产业集群形成和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隆都镇当地务工人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对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就业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至少未来30年,我们村的集体收入就多了一层保障了。”近日,林梓锋谈到落地不久的项目表示,现在对于村里的发展多了些底气。

相关阅读

2023年广东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展示活动在汕头举行 一场科普盛宴为乡村振兴赋能 ...

汕头雷岭接“荔”12221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农文旅”三链融合发展 ...

汕头潮南大宅村:民主法治激发侨村新活力,乡村治理走出振兴新路径 ...

荒地变公园,乡村焕新颜!汕头关埠镇溪西欧村生态园建成交付使用 ...

汕头澄海区盐鸿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安全科普助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