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建设报记者 黎莉芩
“潮汕厝,皇宫起”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古时潮汕民居内部因最大限度整合了当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集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彩绘、壁画等于一身,看起来富丽堂皇、气派非凡,能与皇宫相媲美。在众多潮汕文化瑰宝里,潮汕民居已成了展示潮汕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张重要名片。
2019年,胡少平被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定为第二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和他的古建营造世界,感受潮汕古建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物名片
胡少平,汕头市潮南人,汕头市首届民间文化技艺大师、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1980年随父(当地大木师傅)学习大木作的祖传技艺,在传统古民居建筑规划设计、大木、木雕实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传统古建筑修缮营造方面颇有造诣。
从艺40多年来,修缮潮汕祠堂、寺庙100多座,参与修缮过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以及悉尼明月居士林、墨尔本妈祖庙、墨尔本潮州会馆等国外项目。代表作有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大峰风景区人工湖及大峰祖师纪念堂、汕头市潮阳区耀明书院、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华阳乡东陇管区吴宅大院等。
古建大木作世家第三代传承人
作为我国著名的建筑之乡,汕头潮南自古便是能工巧匠辈出之地,在古建筑艺术方面更是人才济济,世家辈出。胡少平便幸运地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爷爷创立胡氏古建筑大木作技艺门派开始,到胡少平已是第三代家族传承人。14岁起,胡少平便随父学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对潮汕文化特别是对潮汕古建筑文化非常感兴趣。“潮汕古建筑技艺以精雕细琢、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著称,要做成一件精品十分不容易,而在我眼里,它们不仅是工艺品,因为传承了潮汕文化,能讲故事,它们每一件都是有灵性的。”胡少平说。
由于天赋异禀,加上勤奋努力,20岁出头,胡少平便在古建筑大小木作技艺上有了丰富的经验和较高造诣,开始带着一批学徒承接大小木作工程。回忆年轻时奋斗的岁月,胡少平感慨万千,他坦言,能有今天的成就,一要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由大小木作技艺发展到古建筑整体营造的自学成才。“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精品,不仅需要各种技艺的高超水平,还需要从文化内涵上赋予它艺术设计上的灵性。后来,在多年古建筑施工的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文化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胡少平说,那时,除了在实践中完成每一项古建筑项目,他还不断加强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他还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时间访古都、寻名胜、踏遍大江南北,对可供学习的景点细部拍照片作记录,吸取前人的经验,慢慢地,他在边实践边摸索中不断丰富自己,由单一的大小木作技艺传承人成为了集设计、施工、监理等于一身的古建筑营造大师。
改革开放后,他认为,古建筑行业复兴势在必行,因此,他成立了古建筑公司,邀请业界身怀绝技的同行加盟,从承建家乡的寺庙开始,一步步完成对家乡古建筑的修复,在他的带动下,汕头宏济寺、宝德寺等几处文物古刹都得到及时修复或重建,受到广泛好评。
匠心营造潮汕古建“大观园”
作为土生土长的潮汕人,胡少平一直全心投入在挚爱的潮汕古建筑事业中,近两年,他日夜兼程,用匠心在汕头市潮阳区打造潮汕古建筑艺术馆。采访当天,怀着好奇,记者跟随胡少平走进了他艺术生涯中的这一“鸿篇巨作”。
深入潮汕古建筑艺术馆,仿佛置身于色彩的海洋,建筑整体内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石雕、木雕、嵌瓷、彩绘等潮汕建筑特色技艺精雕细刻,左看是木雕金漆画,抬头是青石雕中施以彩绘,石壁凿以镂空石雕壁画,相间相生,趣味盎然,凸显潮汕民居建筑特色,让人感受到民间艺术对“精致、精美”的铺陈造设。而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雕梁画栋并非简单的装饰,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每一个精美的装饰里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例如,前院的全青石雕围墙,除了正中间围墙选取大型石材加高打造的照壁《九鲤图》,营造出一种儒家文化氛围外,左右两侧的围墙均参照揭阳学宫的建筑设计制作,打破原有传统的民间文化吉祥题材,创新性地采用《弟子规》和《朱子家训》做成36幅石雕连环画,形成全石雕围墙,寓意子孙飞黄腾达,向上发展;再如建筑正面的外墙均采用石雕装饰,内容题材分别选取描写农事特点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图和描写文事的“诗”“书”“礼”“艺”图,主厅门外左右两侧的壁雕画题材则选取了“仕农工商”“渔樵耕读”图,都寓意子孙遍布各行各业、家族兴旺、五谷丰登。
“细微之处见功夫”,除了宏观的建筑外形细腻,胡少平建筑的每个细节中都追求完美:进门两侧两条石柱上,当青石雕施以彩绘,华丽的金边饰线令人叹为观止,石柱上共设计了百只蝙蝠,意味“百福归堂”,精致华丽;祠堂里设计的屏风施以细致的大漆作画,花鸟鱼虫及人物图案无一重复,中厅的木雕扇门还采用《三国演义》中20多个故事串联设计,一扇门一个故事,并采用最新工艺的漆内画,经过多道工序,绘画后才上漆,保护了画作的永久性,显现“画中画”特色,厚重而不失细腻;正厅墙壁上“八仙过海”的灰塑作品,人物造型连鬓毛都清晰可见,形象传神,栩栩如生;山墙、屋脊用色彩斑斓的嵌瓷贴出各种立体形象,还采用6厘米厚的青石窗雕,屋檐滴水的瓦当专门做成鱼的图案……都成为建筑中的“点睛之笔”。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潮汕古建基础上,胡少平还结合其他地区的古建特色,甚至是西洋建筑的特色进行有机创新。如结合北方飞檐特色在艺术馆的飞檐上加上重檐,增强屋顶的厚重感;在柱头采用宫廷彩绘,并在屋中石雕唐三彩的基础上大胆使用“红黄蓝绿黑”五彩。转入祠堂后巷,创新更带来了惊喜,区别于前院的传统中国古建筑,后院采用了杂糅进中国传统红漆木窗棂和红漆木制横梁的仿圆明新园西洋楼格局。此外,进出后院的两个门洞,一个六边形,一个圆形,也充满了设计巧思,“六边形门洞是潮汕古民居的传统设计,寓意六六大顺;而圆洞门的设计则是把规矩的潮汕古建筑和气魄的皇家建筑相融合,形成一种空灵通透的空间,相得益彰。”在胡少平看来,在总体设计上从最细微的工艺入手,运用多种形式,在掌握潮汕古建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糅合其他建筑元素,让人看起来不会别扭,依然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风貌,凸显潮汕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
引领潮汕古建筑走出国门
采访当天,正逢胡少平创办的广东胡氏盛德古建筑文化研究有限公司成功申报潮汕古建筑艺术传承基地、喜获授牌的日子。这一古建筑艺术传承基地也是目前汕头市唯一的古建筑艺术研究传承基地,集结了一批潮汕古建筑民间艺术家和能工巧匠,致力于创新传承潮汕古建筑艺术,引领潮汕古建筑走出广东、走出国门。
回顾40余年的潮汕古建筑艺术创作和传承之路,胡少平坦言:“做古建筑营造很难,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需要长期积累和坚持,但当群众看到你的作品,发自肺腑地叫你一声大师,那种成就感就是再辛苦也值得。”40多年来,作为工程的“技术总监”,胡少平的一日三餐常常是在工地上与工人们一起自起炉灶解决,画图到夜里2-3点也是家常便饭,直到今天,工程中的许多细节工序,他都习惯亲力亲为。
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潮汕古建筑艺术在国内外业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1993年,澳大利亚的侨胞特意聘请胡少平赴澳建造“澳洲中华佛学会明月居士林”,成为澳大利亚第一个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仿古建筑牌楼。随后,潮汕古建筑艺术也随着他的步伐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澳洲唯省潮州会馆、墨尔本妈祖庙、悉尼黄大仙祠等以及美国、越南等国的中国古建筑总体设计和施工工程都刻上了潮汕古建筑工匠们的名字。
谈及未来,胡少平表示,除了请专家做讲座、培训,办好传承基地以外,他还将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潮汕传统古建筑艺术建立“精品艺术馆”传承古建筑传统技艺;成立潮汕工艺协会,集结所有潮汕地区古建筑艺术技艺专家、能工巧匠,遵循传统,结合实际,整合工艺资源,弘扬工匠精神,为传播潮汕古建筑艺术文化积极发挥正能量,把潮汕古建筑艺术推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