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服装款式及用料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解放前,服装布料主要是土布、香云、卡几、士林;20世纪50年代以来华达、西衣、灯芯呢、府绸为主;60年代以后则以的确良、涤卡、尼龙、羽绒为主。长期以来,服装行业加工形式是来料加工、量体裁衣。20世纪70年代出现“万体统一”,分“大、中、小”三个规格的成衣配套。生产工具也不断变革,20世纪初,主要是手工缝制衣裤,30年代中期,潮汕开始出现缝纫机代替手缝。
解放前,汕头各地城乡均有缝衣作业,加工形式以手缝、车缝并举,较大的店铺在旺季时则雇佣帮手。解放后,潮汕服装行业进入新发展时期,各地服装个体户走上合作化道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引进了大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设备,服装生产迅速发展。至1987年,汕头共有服装生产厂家60个,工业总产值全年完成8418万元。主要大宗产品有成衣服装、绣衣服装、勾针服装、时装、童装、太空褛、牛仔裤以及羽绒茄克、羊毛织衣等。服装生产形式主要靠“三来一补”,部分属“自产自销”,产品大多出口销往世界各国。
关于第一服装社购置缝衣车的批复
关于同意成立机绣服装厂的批复
关于同意汕头市抽纱厂配套羽绒制品生产线技改项目的批复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汕头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汕头市志》。
下一期:建国后的汕头工业——抽纱行业
供稿:蔡 颖
编辑:朱 琳
初审:蔡慕娟
复审:蔡素华
终审: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