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航天,越来越多的科技力量来源于广东。正在轨道上运行的“佛山一号”超高比功能柔性卫星,是全球首颗100公斤0.5米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其中28kg相机重量、0.5m分辨率、7km×2.5km幅面等核心指标及其关键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展厅里,一张LED显示屏上播放着“佛山一号”传回来的卫星图,上面的房屋布局清晰可见。为了达到这样的成像效果,科研团队历经18个月对基础材料、结构设计等全链条进行创新优化,研制出核心部件“超轻高分面阵空间相机”,它采用了小F数小像元总体设计,再配合同轴三反光学设计。
“佛山一号”卫星升空,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布局完善商业航天产业链,必须苦练制造功力。不久前,季华实验室自主研制出超大尺寸金属3D打印设备,致力解决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大尺寸零部件制造的“卡脖子”问题。
目前,广东已拥有10家省实验室、多个航天类研究院以及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在广州市南沙区,总投资约3.9亿元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已全面封顶,年产可达30发运载火箭。
随着火箭不断将一颗颗卫星送入太空,卫星数据应用的市场也逐渐被打开。据统计,2021年珠三角地区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总体产值达到967亿元,全国占比20.61%。同时,通过对卫星导航相关专利地域的统计,广东以累计14380件的专利拥有量排名全国第一。卫星数据应用的身影正越来越多出现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牧渔等领域。
不断创新发展的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悄然改善着人类生活。遥望浩瀚宇宙,广东科技工作者探索星辰大海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走进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对比尘埃还要细小的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展开深入的研究。这样的工作如同“大海捞针”,经过一年多的样品筛选和数据分析,科研团队从月表普遍存在的凝结玻璃中发现了大量三价铁。
在这一小撮月壤上,科学家们用“绣花”的功夫,一步一步探知宇宙几十亿年前的变化情况。这些不仅需要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技术加持,更需要科研团队“坐得住冷板凳”的恒心和毅力。为此,广东大力支持各研究院和高校拓宽研究范围、加大科研投入。2022年,全省支出研发经费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目前已有多个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广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