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央视都转发了!“海上大熊猫现身汕头海域”登上新闻热榜





一双红红的小眼睛

两只灵敏的小耳朵

还有一对灰色的前鳍、背鳍和尾鳍

组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海豚

梭子一般矫健的身形往上一跃

在海面留下一段优美的弧线



今天是4月14日

也是世界海豚日

4月12日上午

三头中华白海豚现身汕头市濠江区东湖海域

目前全国仅剩不到5000头

该消息登上了央视新闻客户端



也迅速上了腾讯新闻热榜

引发网络热议!
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是近岸定居性物种,喜欢生活在水深不超过30米的河口海域,成年个体长2—3.5米,主要以中上层鱼类为食。刚出生的白海豚是深灰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会逐渐变浅并出现斑点。成年的白海豚身上的斑点会逐渐褪去,在活动状态下皮肤呈现淡淡的粉红色。此前,基于背鳍进行个体的照片识别,专家团队确定在粤东海域仅剩下最后13头中华白海豚。

视频中,两头中华白海豚呈粉红色,另外一头带点灰色,它们在碧波中欢快跳跃,尽情嬉戏,曼妙的身姿非常漂亮。视频拍摄者东湖渔民叶永坤介绍说,他此前已多次在这片海域发现中华白海豚。

近几年,海豚似乎成了粤东周边海域的“常客”,许多市民朋友及渔民常常能幸运地发现它们的踪迹,尤其还能发现中华白海豚,“海上大熊猫”现身汕头海域的新闻在网上连连引发热议。据悉,近年来汕头海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现在海洋生物(物种)也越来越丰富,珍稀的白海豚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的活指标,这一现象是汕头海洋生态环境向好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听取了广东省海洋渔业发展情况介绍,强调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海洋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近年来,汕头持续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南澳还着力打造蓝色牧场与海洋特别保护区,努力打造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积极营造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的良好氛围。位于南澳的南澎列岛,目前是国内小型鲸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因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南澎列岛保护区被誉为“中国南海典型的海洋生物资源宝库”“中国南海北部活的自然博物馆”,是粤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

  科研团队在南澎列岛周边海域调研。郑康华 摄
同时,汕头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汕头实践,秉承“打造粤东生态屏障,建设绿色和美侨乡”建设理念,高标准推进绿美汕头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

汕头深入推进林长制,大规模开展土地绿化,广泛种植樟树、秋枫、山杜英、中华楠等乡土树种。目前,全市森林面积83万亩,森林覆盖率25.4%、森林蓄积量209.8万立方米,林业资源也不断提质增量,森林碳储备功能、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山与海相拥,人与城共融。如今的汕头,一边是青林碧海、鱼跃浅滩、鸥鹭翔集;一边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近年来,汕头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持续推进打造高颜值“花园城市”。目前汕头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3.29%,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25平方米。



汕头通过对苏埃湾、牛田洋等片区的保护修复,有效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稳步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目前,我市湿地面积8.4万亩,红树林(桐花、秋茄、木榄等)0.43万亩。优良的生态环境,也为鸟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理想的家园。


当下,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绿美汕头”画卷正在鮀城徐徐展开。广大市民群众感受最深的是,“生活在汕头幸福感满满”——家门口就有公园可以漫步赏花,行走于乡村间处处是景,在湿地内邂逅“神奇精灵”,感知自然的律动……这一切是我市高质量推动绿色生态建设最生动的见证。


编辑:张银荣

校对:林俊晓

审核:陈群

来源:汕头发布




相关阅读

我市召开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会

广东前15强!汕头这个区上榜!

粤东西北率先!汕头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

汕企积极拓新局 海外客商觅“汕造”

千吨级!粤东城际项目全线首个钢桁梁成功顶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