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渔民拳馆
清朝末期,渔民拳馆在广东南澳岛陆续兴起,遍及后宅、深澳和云澳。这些渔民拳馆以自卫健身为宗旨,崇尚武德,反对恃武欺人。练武的青年渔民粗犷、威武、豪爽、正直,具有南澳渔家的传统美德,深受当地人们的赞扬。在众多的渔民拳馆中,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是武胜山拳馆。
武胜山拳馆成立于1920年,馆地设在后宅镇山脚井洪厝边。该馆是一间坐西向东的宽敞屋宇,馆前有一个大院,门口贴了一副“武镇西方古锡洞,胜采美金土生财”的对联。厅内正中的墙壁上挂着武达祖师画像,两旁陈列着各种兵器:两付双刀,一付铁尺,一把排带刀(大刀),还有寸尺锤,月锤等。整座拳馆的环境气氛显得十分庄严威武。
武胜山拳馆的创始人名叫黄国胜,其外号因拳术精深而被誉为“哈古仙”。黄国胜是后宅镇山脚井人,世代在当地务农,起初是搭寮栖身,后来才建屋居住。黄国胜继承父业,本以种田为主,但每当鱼虾旺季,他也去海上从事捕捞,增加收入。为了强身健体,黄国胜曾向叠石岩一位和尚学过武艺,并先后拜江湖拳手樊志龙为师和跟随南澳庵的蔡顺参练拳。他勤奋好学,能博采诸位老师父之长,潜心探索,终于练成了“黄蜂采花”和“凤拳接乌鸦落洋”两套拳术,其特点是快捷灵巧,拳风凌厉,变幻莫测。每遇强手,屡操胜券。黄国胜由此声名大震,并在老一辈渔民的鼓励支持下,创立了武胜山拳馆,自当拳师。
黄国胜办馆以来不求名利,以强身健体为本,义务教授拳术。他招收徒弟的首要条件是为人正直诚实,对那些浪浪荡荡游手好闲之辈,一个也不收。另一条件是要能吃苦耐劳,那些经不起酸辣的“软脚蟹”无上进心的,一个也不要。当时,青年小伙子要拜黄国胜为师,先把自己的姓名年龄写在帖上,亲自上馆送帖。当地俗话说:“南澳人出门相看见,熟头熟面,连几根肋骨也可以摸到”。经过了解,察言观色,仔细询问,凡符合条件的,黄国胜便收下帖子,接纳为徒。他招收的弟子大多数是渔民,少数是农家子弟。
黄国胜崇尚武德,馆规极为严明。他向徒弟提出了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惹祸的约法三章,要求徒弟们互相监督,共同遵守。赌博者罚6斤煤油,以供馆内晚间习武点灯之用;嫖娼者罚6斤大米、2斤乌豆,补贴大家练武夜餐所需;至于在外面惹是生非恃武闯祸者,用藤鞭抽打以示儆戒。而且受罚者要在武达祖师像前焚香起誓,表示悔改。如有重犯,则当众宣布逐出馆门。由于黄国胜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众,很少有徒弟敢于触犯馆规。因而武馆在南澳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很高,深受敬重。
渔民子弟练武,都是在夜晚或风雨天的业余时间进行,绝不影响生产劳动。黄国胜住处离后宅约有三里崎岖山路,他每晚来来往往,风雨无阻。遇到农忙时节,他便事先布置几套拳路让大家练习,由师兄辅导师弟。隔三两天来拳馆指导并纠正弟子们的动作。严师出高徒,凡在武胜山习武的渔民都非等闲之辈。因而民间有句“武胜山人十分厉害”的俗话,这个“厉害”指的是武功。
日寇侵占南澳期间,鬼子官兵听说武胜山人的武术精深,为了探明虚实,曾多次派遣爪牙到拳馆,请武胜山人到日本驻地表演武术。黄国胜聚众商议,是去还是不去?去吗,不知日军有何居心?不去吗,岂不自灭威风?黄国胜经过深思熟虑,亲自与六个高徒同去。由二人上场,一人表演“黄蜂采花”,一人表演“凤拳接乌鸦落洋”。表演者抖擞精神,拳脚威猛,虎虎生风,功夫娴熟。日兵为之目瞪口呆,面有惧色。事后,日军派人送来6袋大米,说是对表演者的奖励。此举是讨好武胜山拳馆,收买人心,还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的别有用心?一时难以猜测。黄国胜为慎重起见,对外宣布拳馆自行解体,对内却转为暗中联系,秘密练武。
黄国胜有两个得意门徒,一个叫芝龙,又名阿砚,人们称他为芝龙砚。芝龙砚原是䑩艚渔民,后转修船,是武胜山早期的大弟子,又是黄国胜得力助手。另一个名叫黄錤,从小打渔为生,为人忠厚老实,身体健硕,为武胜山中期弟子,习武非常用功,深得师父武功之精粹。他一生谨遵师训,与人为善,从不仗武欺人,极受黄国胜器重。黄錤年八十有余,依然手如铁钩,坚硬有力;稳扎马步如铁柱钉地。南澳渔民称赞他是真真正正的武胜山拳馆的资深元老。
本文来源:2022年《南澳文艺》史海钩沉栏目
作者简介:李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