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南澳文艺丨追寻李白





追寻李白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诗发展史上的顶峰,李白称第二,则无人敢称第一。一提及李白,脑海中马上浮现的不是一个文弱书生模样,而是一叶扁舟泛游山水之间,一白衣剑客立于船首,伴随着荡荡江流,眉目之间尽是舒朗狂放,举手投足尽显潇洒不羁,以仙人般的姿态,傲视着前方。

年少时是从《唐诗三百首》开始读李白的诗,如今想来,这个画面可能是源于少年丰富想象力所建立起来的意象,而追寻意象的由来,无非是源于这位“诗仙”那无处不弥漫着他生命与个性独特气息的韵律文字,既是充满生命张力的自我呈现,又饱含了原生态的质感。当喧嚣过后,于宁静处品读“诗仙”的文字,内心总会不由自主的为之一颤。

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唐朝西域的碎叶城,四年后,他的父亲举家迁居到了蜀郡绵州青莲乡。若干年后,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蜀郡,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并怀揣着从政的理想四处“干谒”,以求援引,谋取官职。

在唐朝出仕只有两条路。一是参加科举考试,可是由于李白父亲商人身份的原因,他注定与这条路无缘。留给他的只有第二条路,就是“干谒”,通过拜谒达官贵人,献上自己的诗文,以期获得赏识和举荐入仕。然而他的“干谒”之路似乎也不太顺畅,直到他四十二岁那年,唐玄宗终于闻其才名,他才应诏入京,被召见于金銮殿,命供翰林,开始了他的仕途。也是在这里,他得到了天子“降辇步迎”的待遇,达到了“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人生巅峰。

然而好景不长,因其秉性狂放,个性张扬,被高力士等人谗毁,仅三年时间,李白就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晚年又因永王李璘谋逆案受牵连,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显然是不幸的。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干谒”的路上蹉跎着长久岁月,他追求为官入仕,非为名利,而是为了施展他的满腔抱负。当他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气风发地到了长安,当上翰林供奉之后,才发现原来他只不过是一个陪皇帝娱乐的“闲官”。随后,他又从庙堂之上回到了江湖之远,四处漂泊,如同黄粱一梦,至死也未能实现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李白又是幸运的。在唐朝的鼎盛时期,他得以将诗、酒、剑的艺术都发挥到了极致,让后世之人望尘莫及,也正是他丰富的经历,为他的诗文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我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李白,中国文化将会出现怎样的空白,又会有着怎样的缺憾。正因有了李白,当我们身处逆境之时,会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勉,当我们柳暗花明之时,会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抒怀,当我们念及桑梓之时,会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情,当我们送别挚友之时,会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依依难舍。

当李白在长安第一次见到年长他42岁的贺知章时,这位白胡子老人就评价李白为“谪仙人”。千百年来,李白在人们心中一直也是颇有超脱人世气质的“谪仙”形象,他胸怀锦绣河山,视功名富贵如敝屣,洒脱不羁,豪情万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诗词绝大多数是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传导着一种奋进向上的正能量。他虽然怀才不遇,但并没有抑郁终生,他于名山大川、笔墨酒剑之间寻得情绪的宣泄出口,并将其转化为优美的文字组合,形成了一首首千古传诵的经典。他的诗词,有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自由浪漫情怀,有如“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的崇高英雄情结,有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乐观精神。当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一诗中赞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谪仙”李白最终跟随明月而去,千百年间,人们追寻李白,追寻他的才情,追寻他的理想,追寻他的落寞,追寻他的豁达。而李白及其诗歌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成为一种精神感召力,使一代代读者为之着迷、为之沉醉、为之奋起、为之战斗。

毕竟,人生一世,谁又不是一边难免于行路难,一边乘风破浪呢?

本文来源:2022年《南澳文艺》夜泊书香栏目

本文作者:李洽




相关阅读

南澳县文化馆开展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2024年迎新春送春联活动

“夏日倾情·缤纷南澳”摄影大赛投票通道开启,pick出你心中的美!

【活动报名】2023年南澳县文化馆少儿国画公益培训班招生啦~

活动回顾│“南澳·童样精彩”主题画展

南澳县开展未成年人文化培育暑期公益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