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个子不高,却气场十足。他,笑容温和,却从容强势。他,大学初学审计专业,后转法律专业,做的是银行管理职位,如今却在汕头律界风生水起。
但是,从小的他,却是生活在书香家庭,父母都是教书人,但他却更受伯父从军的影响,每天佩着木制的“手枪”“威风凛凛”,觉得男人最佳的职业,应该是做个军人。雄姿英发,一杆长枪,卫山河社稷。也许是潜意识缘故,在他的办公室,有件“法宝”格外醒目,一发厚重的废炮弹。
他就是龙湖区六届政协委员,民盟盟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广东骏宏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郭伟涛。
从银行部门领导到律师:就想换一种职业。按照他的说法,大学毕业后在银行工作,领导关心,同事支持,个人努力,发展还是蛮顺的。
那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银行是香饽饽的行当,从身份地位收入都有优越感,而当时律师的职业环境,包括收入都不算太好,也不稳定。从“铁饭碗”到自谋出路,父母妻子期间的劝导,他都义无反顾,毅然决然辞去公职?
理想高远,还需现实支持。在那个年代,放弃铁饭碗,做律师的动力来自哪里?面对笔者,他笑着说,那个时候总觉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就想找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一种能力,圆儿时梦想。兴趣使然,无知者无畏。“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辞职后,没有分文收入的他,足足埋头学习了两年,“啃”上俗称史上最难考的“中华第一考”,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对于选择律师职业,他特别自豪。他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律师。喜欢仗义直言,喜欢排忧解难,喜欢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实现个人的社会责任的鱼和熊掌的兼得。
他深深地热爱这个行当,以致于影响到现在读工科的儿子也选修法律专业。
不断学习、历练和沉淀。他把每个案件都看作是自己所经历的一段生活现象,一段真实版的现实生活,惜之如命,“法律人就是用法律,用权利义务来解构、评判和处理生活过程的是是非非”。他说,为当事人打赢官司,从当事人的欣喜之中,能深切感受到律师的这种价值存在。每个案件,在他手里,就像医生接触到一个疑难病症那样,“应该有一种爱,而不是感到负担,要以一种炽热的心情去对待自己手上的案子”,因此,专业不断学习和更新,在他眼里强调最多。他拿出手机,指着屏幕不断更新的密密麻麻司法解释,继续说道,“专业知识、技巧、法律运用,乃至证据收集和评判、思维逻辑、演绎、口才和文笔等等,都离不开天天学习”。“一个律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首先业务要精,然后要能够发挥出来。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当然,法理上特别精深,但未必就能把案子办好。“不仅是法律专业能力,更需要运用经验和动用全身的智慧,包括沟通的艺术与策略,以及换位思考”。
他坦承自己荣幸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由此,社会情怀、法治情怀,是他的孜孜以求。“不能每天只想着自己,还是要有一些社会责任意识,要有大众情怀”。当这种情怀转化为一种责任感,做人便有了可靠感和稳定性。
不喧哗,自有声,多年不懈的努力,他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若干年来,成为多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特聘的常年法律顾问;汕头市未成年人保护首批专家;参加《汕头经济特区残疾人辅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协商等活动,撰写的《依法行政要把法医鉴定权从公安机关分离出去》被民盟中央采用。
作为龙湖区政协委员,尽管工作很忙,每场活动必参加。视察调研,建言献策,议政发言,都有他的身影。
记住来时的路,记住为什么出发,是我们采访他得到的最强烈感受。深埋在心灵中的“初心”才是最为深沉和持久的动力。现在看来,他循着“初心”的选择,不仅是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是第一次将“初心”外化为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努力——和所有法律人一样,对公平正义的美好追求,以及历经风雨和坚守如初。
“现在,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切,未来可期”。他与笔者握手告别,坚定说了这句话。
我们祝愿他在法治道路上更加努力、更加成功。
人物简介
郭伟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龙湖区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汕头市人民政府第三届行政复议委员会委员
汕头市人民政府首批行政执法特邀监督员
汕头市审计局第五届特约审计员
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第十五届委员会特邀信息员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