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平
/潮汕古建筑艺术的翘楚
人物简介
不久前,潮汕传统民居惊艳亮相央视纪录频道,在《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栏目中,向全国观众展现其作为潮汕文化瑰宝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和沉淀的文化韵味。从事潮汕古建筑营造30余年的我,借助央视平台为大家讲解了潮汕古建筑的历史与技艺,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荣幸,更是一份责任。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领略到潮汕古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未来,我将继续与潮汕地区古建筑艺术技艺专家、能工巧匠共同努力,为潮汕古建筑艺术走向中国、走出国门,为传播潮汕民间文化作出应有贡献。
说起潮汕古建筑,大家应该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潮汕厝,皇宫起”。潮汕传统民居及宗祠历来重视装饰艺术,一座座集木雕、石雕、嵌瓷、灰塑、彩绘、壁画等于一身的厅井式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可谓是农耕时代南方中国理想的家园。这些潮汕古建筑以精雕细琢、色彩斑斓著称,在我眼里,它们不仅是工艺品,更是潮汕文化的见证者、讲述者,每一座都充满了灵性。
说起来,我营造的古建筑还是不少的,作品在省内外各地和海外都能看到,当中也有不少获过奖,但至今我仍然认为,做古建筑营造很难,这门技艺不仅需要坚守和遵循古法,还要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不断求新,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我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但还是会挤出时间访古都、寻名胜,就是为了对可供学习的景点细部拍照片作记录,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还尝试在传统潮汕古建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的古建特色,甚至是西洋建筑的特色进行有机糅合,形成一些新的观点。我认为,一座完整的古建筑,需要多种高超的技艺来造就。在总体设计上要从最传统细微的工艺入手,在美术设计上要赋予它文化内涵,还要在掌握潮汕古建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糅合其他建筑元素,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呈现既有创新,又仍能凸显潮汕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在建筑实地上,我比较主张将即将面临断层的技艺复原到现代建筑上,使作品的特色、亮点以及文化有古今的延续。
我热爱潮汕古建筑,殷切希望这门技艺后继有人,且能发扬光大。因此,这些年,我十分注重“传承”工作。经过申报,2019年3月,我所创办的广东胡氏盛德古建筑文化研究有限公司成为“潮汕古建筑艺术传承基地”,是广东唯一的潮汕古建筑艺术研究传承基地。基地集结了一批民间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涵盖古建筑工艺中大木作、木雕、石雕、瓦作、大漆、彩绘、嵌瓷、壁画等艺术门类,大家都致力于创新传承潮汕古建技艺,引领潮汕古建技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与此同时,我经常组织各种培训、举行研讨活动,邀请高校教授及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指导,提高艺人艺术修养。近期,我正着力整合潮汕地区的相关资源,筹备成立古建筑协会,进一步做好古建筑传承工作。
回望走过的路,我带领的团队取得一定的成绩。我们营造和修缮古建筑代表性作品多达100多座,其中多处是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我将潮汕古建营造工艺带出国门,发扬潮汕技艺,修缮了悉尼明月居士林、墨尔本妈祖庙、墨尔本潮州会馆等国外项目。如今,在国外不少中国古建筑总体设计和施工工程上,都刻有潮汕古建筑工匠的名字。
作为一名工匠,同时又是潮南区政协委员,我将认真履行职责,做好令潮汕古建筑重焕生机这篇“委员作业”,为潮汕古建筑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的弘扬、为家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我建议,将潮汕传统艺术元素跨界体现在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中,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融入到文化振兴区域发展的战略,打造文旅新名片,不断提高城乡文化建设的民族品味,丰富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在下来的履职中,我会通过深入调研,倾听群众声音,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提真言献实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和美富裕新潮南贡献智慧与力量,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