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preview
前天晚上,汕头24岁的小伙子王以诺用潮汕方言演绎原创作品《红头船》,登上了浙江卫视大型音乐选秀节目“2022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让无数观众为之震撼。那么,红头船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头船的故乡——樟林古港,一起重温那段感人的“过番”往事。
王以诺以一曲潮语歌曲《红头船》,唱尽了潮汕万千风景与家国情怀,赢得了李克勤、廖昌永两位导师的“转身”,获得大批潮汕人的点赞。今天,不少市民为此特地来到樟林古港,触摸历史印记,感受红头船精神。
听到这首歌,心情非常激动,华侨的拼搏精神非常让人感动。
——市民
听到这首歌觉得非常亲切,里面说到,我们潮汕的红头船和工夫茶,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家乡的美,家乡的特色,觉得这首歌写得非常好。
——市民
非常激动,唱出了《红头船》的古港遗风。
——市民
樟林古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地之一,也是1860年汕头开埠之前粤东地区最大的港口。昔年,潮人先辈正是乘坐红头船从樟林古港出发,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
当时坐红头船到东南亚各国,60%的人都是从樟林古港出发的,当时有一个数字,大概是150万的大移民,60%是从樟林古港坐红头船出去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泰王郑信的父亲郑镛,还有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等等这些先侨。
——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 吴庆连
每次漂洋过海,少则二三十天,多则数月,下南洋的潮人都会带上“过番三件宝”。
“过番三件宝”就是水布、市篮和甜粿,作用非常广泛。说到水布,华侨“过番”当苦力,当搬运工,放在肩头作为垫肩,绑在腰上可以装东西,流汗可以擦汗,甚至可以作为一种防身的武器;市篮是简单的旅行箱,装衣服和食物这些零用物品;甜粿实际上是一种干粮。
——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 吴庆连
千辛万苦到达南洋后,由于人生地不熟,很多潮人只能做“咕哩”,也就是做苦力谋生。据记载,从1869年到1948年,潮汕过番总人数超过580万,到上世纪末,人数增至1000多万。由于天各一方,无数海外潮人只能把对祖国家乡的思念,对家中老少的牵挂,寄托在一封封的侨批里。
华侨在那边挣钱非常艰辛,省吃俭用,寄钱来家乡,蚁光炎先生,支持我们国内抗日的这位爱国侨胞,他是省吃俭用,每天早餐2元钱,他是1元钱两天花,省下来的这些钱源源不断地买棉被等物资,支援我们家乡的抗日,大量的华侨都是这样的。就是这些老华侨,他们的爱国爱乡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每年逢年过节就寄钱过来这边祭祀祖先,说明华侨真的是有家国情怀。
——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 吴庆连
如今,红头船承载着满满的思乡情,成为海外潮人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亲情纽带。广大海外潮人始终情牵故土,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比如,南盛里的蓝金生,他建南盛里之后,除了留部分自己居住和部分出租之外,还大部分是免费无偿地送给当时帮助过他的穷苦人家,它是一种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华侨来家乡捐资,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建医院、建学校。
——东里镇文化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 吴庆连
今天,虽然潮人先辈乘坐红头船“过番”历史已远去,但他们奋斗的艰辛与“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激励着一代代潮人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我们也要学习华侨这种努力拼搏,反哺家乡的精神,作为年轻人也得跟以前的人一样,有这种奋斗的精神。
——市民
我们得学习、传承先辈坐船“过番”的拼搏精神!
——市民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把华侨敢为人先、勤劳拼搏的精神发扬光大。
——市民
详细节目敬请收看汕头电视台《今日视线》
潮语版:经济生活频道19:00
普语版:新闻综合频道 22:00
《今日视线》欢迎您的报料:
热线电话:13902771234、83181234
汕头橄榄台《今日视线》报料平台
微信订阅号:sttv今日视线
版权为汕头融媒集团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授权请联系jinrishix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