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科技大奖为汕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再添柴火

“每一次创新几乎都是对过去工艺的推翻,背后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谈及获得广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获奖感言,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的制造部经理朱世健道出了心声。

获奖的是由汕头超声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牵头的高性能汽车中控电容触摸屏项目。该项目前后经历多代研发、完善和应用,最终在全球获得较高市场占有率,使得我国触控显示行业在技术封锁和“卡脖子”限制的激烈国际竞争中,更好地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提高产品的抗封锁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近日,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结果公布,汕头有2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除了超声公司的项目外,另一个获奖的是由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失效锂电池多元素梯级回收及污染物无害化处置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于今年初刚获得科技部支持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在汕头建设区域创新中心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正加速赋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为再造城市发展引擎再添柴火。



“这是汕头市委、市政府重视科技创新、营造创新氛围的结果,也是当前广东大力推广以产业应用引领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汕头大学工学院教授、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双喜表示。

广东科学技术奖是广东省在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最高荣誉,主要授予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此次汕头获奖项目中,科技含金量颇高,项目成果技术都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此次广东科学技术奖榜单中还有不少“汕头元素”,包括作为参与单位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汕头超声显示器(二厂)有限公司、汕头超声显示器有限公司、汕头市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华能汕头海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达诚环保精机科技有限公司、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广东山河实业有限公司、广东和利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以汕头超声为例,朱世健告诉记者,智能化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触摸屏是汽车人机交互的关键部件,目前已经历了从第一代按键产品、第二代电阻触摸屏到第三代电容触摸屏的演变。随着新一代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车载设备出现人机交互信息内容增加、电子设备数量增加以及大屏化多屏化等新的发展趋势,普通电容触摸屏因在复杂环境下精准度和灵敏度低、可靠性和安全性差等问题,成为汽车驾乘安全和座舱智能化的痛点。

项目组围绕着这些痛点问题,汕头超声经过与华南理工、汕头大学等单位历经近十年的“产学研”攻关,在材料、设计、工艺、装备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成果获49件专利技术,成功研发出高性能汽车中控电容触摸屏,目前产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项目成果使得我们企业实现了从手机触摸屏到车载触摸屏的全面的转型升级,也成为了汕头超声显示器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朱世健表示,此次获奖的项目从2012年启动以来,主要围绕汽车第三代电容触摸屏存在的触摸灵敏度、精准度和使用年限、使用安全等方面痛点逐个攻破,通过自主研发单片式结构,独创精密刻蚀显影材料。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相关空白,在车载触摸屏领域,结束了汽车电子零部件由欧美日韩领跑的历史,开创了中国产品引领国际汽车电子零部件的先河。

同样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的,还包括由广东光华科技公司牵头的失效锂电池多元素梯级回收及污染物无害化处置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作为一个校企合作的项目,光华科技与北京科技大学创新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失效锂电池多元素梯级回收及污染物无害化处置关键技术,攻克了传统湿法流程存在的瓶颈问题。该项目共获得发明专利15项,完成团体标准3项,项目实现了污染物近零排放,经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成果评价为“总体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由汕头大学牵头完成的项目成果“开放式架构产品可适应设计方法及其在典型装备中的应用”,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已在多个企业进行了应用与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负责人张健介绍,该成果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遍面临着产品兼具功能多样、性能可靠、价廉高效的需求与挑战,首次针对中小制造企业装备制造的需求,提出了开放式架构产品可适应设计方法以及可适应结构单元性能优化设计技术,开发了可适应设计软件平台,并用于塑料成形、印刷包装、木工五金等行业典型装备的设计研制,在原有生产加工环境与技术条件下,关键指标的可适应范围与性能品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增强了相关装备的市场竞争力。项目发表原创性基础研究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12件,登记软著1项,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开放式架构产品可适应设计方法为国际首创。



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在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评价指标体系中,提出重点关注企业牵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鼓励企业牵头自主创新。

此次汕头获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两个项目,均是由企业牵头。除了汕头超声、光华科技,许多熟悉的企业名字赫然在列:金明精机、达诚环保、山河实业、和利农种业……这些都足见企业创新主体在汕头科技创新中的主角作用。

汕头超声研发触摸屏技术历史已久,朱世健说,此次获奖项目在细分专业领域有比较大的创新,解决一些关键材料受到制约的问题,不用再从国外购买,一些关键的设备可以自己研发、使用。他自豪地说到,汕头超声已建成高性能车载触摸屏生产线,产品应用于国内外汽车品牌的数百个车型,包括奥迪、大众、丰田、红旗、比亚迪等新一代智能汽车都有汕头超声的身影。

他还提到,随着未来5G万物互联逐渐步入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高性能触摸屏除了应用于车载移动终端,还可广泛拓展应用于人工智能、工控设备以及智能家居、医用设备、航海等高端领域,前景非常广阔,“这也将激励我们科研团队的创新热情,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继续攻关。”

作为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光华科技早在几年前就先人一步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和综合利用,2018年成为首批符合工信部颁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白名单企业”,是广东省首家获“白名单”的企业,补齐了广东省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闭路循环的关键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光华科技近三年在科研创新上累计投入2.3亿元,均占销售收入5%以上,并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电子化学品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发展,在专利技术上取得了优秀的转化成果。截至目前,光华科技先后承担和参加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申请的专利数量达208个,其中授权136个,发明专利108个。

光华科技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谭泽在采访中表示,本次获奖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已在广东多地扎实显现,并开始向全国辐射。自2019年1月实现技术整体工业化应用以来,光华科技生产的电池级产品和电子级产品应用于新能源、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

依托该技术,目前光华科技在汕头建成了年处理1万吨退役锂电池生产线,在珠海市建成年处理6万吨退役锂电池梯级利用和拆解分类产线,并形成成熟的商业化推广模式,将助力粤东地区新能源产业升级,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建设,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示范。



去年以来,汕头确立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三新两特一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从今年1月开始,由政府搭台,每月一场的产学研“面对面”对接活动在汕头持续举办,成为汕头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联姻”的一个常态化形式,为汕头市“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透过此次科技奖获奖项目,我们也看到校企合作“产学研”形式在这其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光华科技与北京科技大学的紧密合作,是此次获奖项目新技术成功研发的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新阶段,动力锂电池退役后的处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光华科技瞄准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院士工作站院士的指导下,联合具有近十年电池回收技术基础的北京科技大学团队进行“产学研”探索。2019年双方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单位获批广东省首个锂电池回收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当行业普遍对锂的回收率在80%时,项目团队通过研发碳酸化水浸优先提锂技术,将回收率提高至95%以上,不仅使得锂的回收率大幅增加,还对锂电池后续的萃取、吸附、提纯等工序也有很大的帮助,提升技术的经济性。

汕头超声的获奖项目,也是产学研成功案例的代表。王双喜表示,近年来汕头整个产业环境已获得很大改善,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整个社会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提升。过去“产学研”很多是利用高校已有的成熟成果直接转化,如今更多是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发挥长处、联合攻关而形成。

“以我们这个项目为例,汕大在这里面做了两个方向的工作,一个是新材料的应用,另一个是机器装备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工作。”王双喜说,合作过程很多成果都是边干边做形成的,其中企业发挥很大作用,“我们的技术在和超声的合作过程中不断发展,企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我们来一起把这个需求实现,产业应用引领的作用就特别明显。”

此外,令王双喜印象深刻的是,如今越来越多企业产学研对接人都是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中高端人才,在与高校对接过程中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他表示,任何一个科技成果的发展,一方面要有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另一方面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意识,这种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近期,汕头在“产学研”方面已先后举办中山大学专场对接会、华南理工大学专场对接会。其间,汕头65家企业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等11个科研团队进行对接交流;48家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晓玺教授等12个科研团队进行对接交流。

截至目前,光华科技、仙乐健康、东风印刷等企业已与中山大学专家教授在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企业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光华机械、华兴冶金等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专家教授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一线故事

“产学研”项目在基层开花结果

随着“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持续推进,汕头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高校与地方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正朝着精准对接、深度合作、突出实效的方向迈进。

据汕头大学科研处提供的数据,近年来汕大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力服务国家、区域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其中,汕头大学与金平区政府等共建的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于2015年获批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开展技术研发项目近百项,为汕头、粤东与粤港澳大湾区的700多家企业提供服务,开发新产品300多台套(系列)。

广东旭日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就是这么一家获益于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本地企业。汕头大学工学院教授、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双喜还记得,旭日电器最初就是在鮀浦村里的一个小公司,虽然产品定位很好,但科研开发能力比较弱。后来,在金平区政府、汕头市科技局的牵线下,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与企业达成产业合作,研究院为企业量身“诊断”,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经营管理的辅导。

“可以说,企业在这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还通过了知识产权管理示范企业的认证,产品也逐渐进入高端用户领域。”王双喜说,校企合作是一个产学相长的过程,一方面企业通过和汕头大学的合作提高了科技能力和产品水平,另一方面,汕大的师生们在这个过程也得到了很多实践的锻炼,“在企业的引领下,高校老师也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更投入到产业中去,让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结合。”

旭日电器总经理黄旭彬十分认同校企合作“产学研”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早在2010年时,黄旭彬就成立旭日电器,联合高校自主研发面向金属制罐行业的多项智能生产设备。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觉得我积攒下来的财富都可以好好养老了,怎么这个时候重新来折腾?”彼时,黄旭彬的变压器厂在业内已有一定知名度,对于他跨界研发的行为,许多人并不看好。

但黄旭彬看准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将在未来逐步替代人工技术,于是潜心扎进研发中去。

经过4年的研究,旭日电器的第一台智能化设备面世。黄旭彬说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拿下了四大制罐厂之一的企业订单。看着对方企业将进口设备改换成旭日电器的设备,黄旭彬心里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迄今为止,旭日电器与高校共同研发了十多种产品,获得了40多件国家的专利授权,其中包括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同时多款设备也获得国家高新产品证书,并顺利通过欧盟CE认证。企业去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一季度的订单也正在满负荷生产中。

从一家生产型企业变成开发型企业,旭日电器的案例,折射出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王双喜认为,企业不仅要意识到科技研发投入对企业长期的影响,而且要明确产学研合作的规律。

“不要认为产学研就是把高校成熟的成果拿来就用,这个当然也有,但多数时候还是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来将成果完善。”他表示,企业要充分掌握“产学研”合作的规律,只有掌握这个规律,产业合作成功率才会越来越高。

【记者】 余丹

来源:南方+

相关阅读

超燃!广州“小蛮腰”为汕头“两大盛会”打call!精彩视频快戳→

汕头市2024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务培训会成功举行

汕头市科学技术局荣获2023年省科技政策宣贯直通车大赛优秀组织奖

潮籍科学家齐聚汕头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智囊团”赋能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之路,最美身影——致敬2024年汕头“最美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