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区达濠篇
濠江区达濠街道片区是著名侨乡,也是濠江区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侨居海外的乡亲及在国内各地的乡贤,十分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慷慨捐资办学的义举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该片区的达濠华侨中学、达濠中学、濠城学校、葛洲学校、民生小学、赤港小学、青篮小学、西墩小学等8所学校,累计收到海外侨胞及国内乡贤捐资建校的资金总额达6235万元。
达濠华侨中学的建校故事
一场茶叙汇聚起来的捐款
改革开放以来,濠江区旅居海外的侨胞及港澳同胞回乡捐资办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达濠华侨中学就是在1986年由达濠在港同胞捐资700多万港元助力建成的。
当时,区政府筹集了130万元,准备启动华侨中学的建设。消息传到香港以后,立刻得到在港乡亲的积极响应。乡亲黄庚先生亲力亲为,为建校的事到处奔波。与大多数华侨助学者不同,黄庚并不是富商巨贾,但他却情牵家乡,竭尽全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四处奔走,联络在港乡亲举行茶叙,一起商议捐资建校的有关事宜。就在这场茶叙上,张恭良率先响应,开口承诺“我捐100万港币”。熟知张恭良的人都知道,张恭良是名医生,手头并没多少钱,100万元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张恭良为了帮助家乡建学校,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有限的积蓄捐了出来,并且得到家人的充分支持。就在张恭良表态之后,又有庄辉炎、徐发泉相继表态,分别为华侨中学捐出100万港元。徐发泉在参加当天募款聚会的乡亲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位,当时不到50岁的他生意刚刚有些起色,也踊跃加入了捐资助学的行列。紧接着,其他乡亲也纷纷认捐,或1万、2万,或10万、20万,金额多少不等,气氛十分热烈。最后认捐的是香港太平绅士蔡章阁,他一开口就捐了120万港元。
就这样,一场茶叙汇集起几百万元的捐款,其中蕴含的是客居香港的乡亲对家乡的热爱。正是这种热爱支撑起达濠华侨中学的建设,人们至今依然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为学校发展开辟“源头活水”
在达濠工业区,有一座命名为“达濠华侨中学工业大厦”的通用厂房。这座名字奇特且只有三层半的通用工业厂房,凝聚了客居香港的达濠乡亲关心学校发展的良苦用心。
1986年达濠华侨中学创建之初,达濠的在港乡亲就提出:“单纯建座教学楼不够,学校要保持持续发展,得有后续资金的支持。”于是,庄辉炎、张恭良、徐发泉等人一起商议,要创造条件让学校具备自我“造血”的功能。经过一番讨论,由庄辉炎等31位香港乡亲筹集140万元,在达濠的工业区兴建一座“达濠华侨中学工业大厦”,作为通用厂房出租,并商定日后的租金归华侨中学所有,用于学校的校舍维护、设备添置和奖教助学。于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华侨中学工业大厦”,就在濠江的达濠工业区建立了起来。这座通用厂房的运营,每年源源不断地为达濠华侨中学提供补充资金,成就了一段佳话。
耄耋校友情牵达濠中学
“我从心里感谢李明生老先生!我将心怀感恩,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是在达濠中学李明生助学金颁发仪式上,一名受到资助的学生代表在发言时所说的话。
今年已逾80高龄的李明生,是达濠中学1957届的校友。他凭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使其创办的企业经营规模得到不断拓展,成为达濠一位知名的企业家。1989年,李明生第一次出资15万元在达濠中学设立奖教奖学基金,至今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捐资助学。在李明生的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回报母校。除设立奖教奖学基金外,他还于1997年拿出20万元为母校捐建了一座办公楼,而从2012年到现在,他捐助贫困学子的资金就达35.1万元,使这些学子圆了大学梦。
这些年以来,生活俭朴的李明生不图名利、不求回报,只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母校的发展尽一份心意。据统计,他三十多年来为母校捐资奖教奖学助学,以及为学校捐赠课桌椅和图书等方面的资金总额近200万元。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对母校深怀感恩之心,竭尽所能回馈母校,实在令人感到无比钦敬。
群贤聚力共建青篮小学
优雅整洁的青篮小学创建于1963年,学校此前一直分散在村里的各个祠堂办学。1984年,原籍青篮乡的香港同胞蔡焕章回乡看到这一情况,深感学校这样的环境必须加以改变,当即捐出港币10万元,促成教育部门牵头改建青篮小学。在蔡焕章的推动下,青篮乡很快筹集起20万元,选址青篮新园建起一座二层教学楼作为青篮小学的新校,从此拉开了青篮小学改造建设的序幕。
1985年,香港同胞黄光伟得知青篮小学的学生数量剧增,学校的教室严重紧缺,又向区捐出资金30万港元,再建成一座三层高的教学楼。1995年至1997年,区侨联又组织捐资34万元,加上区、乡两级投入的资金共计103.63万元,历时3年再建成一座集教学、办公和辅助功能室于一体的综合楼。接着,青篮乡的乡贤徐隆青和林辉明、林辉文兄弟捐资更新了学校的教学设备。2014年至2018年,更有纪穑辉、林木成、林茂、林则和、詹益华、林炎城、李相进、陈隆智、徐钦柱等33位乡贤,以及青林、青篮、青盐三个居委会的群众,共同集资900多万元修建学校的校门、围墙、校道、运动场、塑胶跑道、篮球场和教学综合楼,购置全新的学生课桌椅以及设立奖教奖学基金。2020年,青篮乡贤徐焱桂又向学校捐资22万元,作为学校开展足球、艺术特色教育活动的经费,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今天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都堪称一流的青篮小学,所有的改变都离不开众多乡贤的鼎力支持。在这众多的建筑物中,以2018年建成的“纪穑辉综合楼”最为显眼和气派。这座综合楼包揽了教学教研、行政办公、计算机室、创客室、广播网络室和风雨操场等功能,总造价438万元,全部由乡贤纪穑辉独资捐资兴建。作为青篮小学的校友,纪穑辉对母校的发展时时记挂在心。他长期旅居外地,但乐善好施、重视教育,曾投资创办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惠阳实验小学。当了解到青篮小学需要配套一座综合楼以后,纪穑辉立即承诺全额出资建设。在综合楼建设的过程中,他经常在百忙之中抽空回来关心工程的进展,但在大楼落成面对各界的赞赏之声时,他却只是微微一笑说:“我为母校做这么一点事,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青篮小学的建成,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了一幅心系乡梓的群贤画卷。让我们在看到乡村学校崭新面貌的同时,也看到了慷慨捐资的乡贤们的高大形象。
赤港小学
七支毛笔引发的奖教奖学金
赤港小学的入门大厅有一块“建校芳名录”,上面镌刻着一连串热心捐资者的名字:“陈昌华35万元,陈为典35万元,蔡章阁60万元……”这些热心的侨亲和乡贤共累计捐资715万元,造就了今天的赤港小学。其中,蔡焕章和陈昌华两位香港同胞尤为引人关注。
蔡焕章是香港太平绅士,也是捐建赤港小学的发起人。令人意外的是,蔡焕章的祖籍并非赤港,而是毗邻的青篮村。但是,在蔡焕章心里,家乡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籍贯上的乡村,而是整个汕头乃至整个潮汕和祖国。因而,只要哪里有需要,他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加以支持。年龄比蔡焕章略小些许的陈昌华是蔡焕章的好友,也是一个热心乡梓公益事业的人。因此,无论是捐建达濠华侨中学,还是捐建自己家乡的青篮小学,或者是捐建相邻乡村的赤港小学,他和蔡焕章都是热心的组织者和发起人。1992年捐建赤港小学的时候,陈昌华就以其父亲的名义捐建了学校的“陈荣茂礼堂”。1997年,他又再捐款140万元,为赤港小学建了一座以其夫人名字命名的教学楼“桂音楼”。
除了捐建赤港小学之外,陈昌华还为赤港小学设立了“陈昌华奖教奖学金”。设立奖教奖学金的初衷,是源于他儿时一次考试成绩不错,得到老师林石山给予的七支毛笔的奖励,这比老师往常给的奖励标准高出了二至三倍。这次优厚的奖励让陈昌华印象深刻,让他明白对热爱学习的孩子一定要给予鼓励,这对促进孩子的进步很有好处。为此,他特地设立了这个奖教奖学基金,专门用于奖励赤港小学优秀教师和优秀学子。每年9至11月,他都会准时将奖金拨付到位,准时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颁奖。截至去年,陈昌华奖教奖学金已经颁发了24届,受到奖励的师生共4965人次,而仅此一项陈昌华捐出的资金就达160万元。
套现银行股票
支持葛洲学校建设教师宿舍
祖籍葛州的“香港医官”张恭良,一生行医积德,是第一个捐资助建达濠华侨中学的人。他并不很富裕,却一向崇文重教。他的家乡葛洲村过去地处偏僻,教师要到这里教书交通十分不便,加上学校里没有教师宿舍,很多人都不愿意到这里来,师资非常缺乏。张恭良为了帮助家乡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套现了他持有的香港汇丰银行全部股票,将一生的积蓄捐给家乡,助力家乡学校建设教师宿舍,从而吸引了年轻教师入职葛洲学校。此外,张恭良还按月给葛洲学校的每位教师补贴30元,后来又将补贴金额提高到每人每月50元,相当于当时教师每月工资的一半,对教师们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说,张恭良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爱心和力量。
走出祠堂的西墩小学
1989年,香港同胞邱子成带领邱礼青、邱礼发兄弟二人,捐资80多万港元率先为西墩小学建设了一座“U”字型的教学楼,使西墩小学告别祠堂走进楼房,一时被广为赞颂。后来,邱子成还坚持在每年春节给学校的教职员工发放慰问金,直至他去世前累计发了20多万元。1996年,为了适应学生数量的激增,西墩居委又集资约250万元,为西墩小学再建了一座教学楼。同时,村里的慈善会也通过发动乡贤支持,为西墩小学的学生捐赠了校服和图书,以及开展奖教奖学活动,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在西墩居委和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西墩小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编辑:李浩田
校对:翁夏
审核:陈群
来源:汕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