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汕头日报首个全媒体项目收获满满 “海丝门户——汕头港湾行”圆满收官

随着今天本专题的推出,汕头日报首个全媒体融合报道项目“海丝门户——汕头港湾行”圆满收官。作为市委机关报首次试水媒体融合的破冰之作,“海丝门户——汕头港湾行”从去年11月初启动以来,共刊发专题报道10个整版,在大华网《海丝门户——汕头港湾行》专栏发布报道46篇,视频20个,照片100多幅。本报官方微博共发布博文66条,照片153幅,同时推送相关微信13条。多形式,不受时间、地域、容量、频道限制的阅读模式和全新体验赢得专家学者、业界同行的充分肯定,受众从原有的报纸读者扩散到网友、移动互联网用户。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为了更好地宣传“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华侨试验区,去年11月初,《汕头日报》以汕头港“一港九区”为题材和切入口,携手大华网,与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合作,首次报校联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手段,组成10人全媒体报道团,以全媒体报道的方式,透视汕头港的发展历史,发掘汕头打造海丝重要门户的优势和资源,展示汕头建设华侨试验区的美好前景。

全媒体报道团队精心策划路线图,逐一实地走访新老九个港区,深入了解汕头港口建设史上鲜为人知的骄人成就、轶事趣闻。所到之处,报道团采用视频、文字和照片等形式,融合报纸、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载体,并通过本报官方微博全程实时报道,全方位、立体记录、传播采访所见所闻。本项目展现出了宽广的全国视野,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创造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也为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一带一路”蓝图上迎风起舞

——汕头市港口管理局局长郑新谈海丝梦、港口梦

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立,给汕头港的发展带来巨大利好,国家发布的“一带一路”路线图中,汕头港作为我国15个港口之一,被列入加强建设的沿海港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汕头港发展“如虎添翼”。 港口是汕头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之一,汕头港如何在百舸争流的竞争中实现自我升华,将最核心的战略资源转变成最具竞争力的战略优势,成为走马上任不久的市港口管理局局长郑新急需思考的首要问题。

面对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如何利用政策利好,统筹布局、转型升级,进而促进甚至引领区域经济发展?郑新坦言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汕头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周边的大港多,经济腹地较少,这就需要我们打开思维求发展。”

“打开思维求发展。”思路已定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几个月来,郑新带着相关建设和生产单位,跑省进京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支持,把码头当办公室,在施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也不远千里前往兄弟港区学习,还与周边兄弟城市共同研究建立无水港,力图打通汕头广澳深水港与内地的联系……

谈优势:

汕头港建设有基础全国有地位

记者:在“一带一路”与华侨试验区建设的契机下,您认为汕头港优势在哪?

郑新:汕头港开港于1860年1月,是一个具有150多年的老港,紧靠香港、澳门、台湾,濒临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作为沿海25个国家级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广东省5个枢纽港之一的汕头港,是粤东、闽西南、赣南的交通枢纽,史称“粤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经过多年的发展,汕头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全市港口500吨级以上生产泊位8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年设计通过能力3445万吨,其中集装箱年通过能力76万TEU。至今,汕头港海上运输已开辟的国内航线,主要是香港、沿海各港和长江中下游港口,并开通了新加坡、日本、韩国、菲律宾、马尼拉等国外航线,已与世界57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港口有货物往来,内河运输主要河流有榕江、韩江和练江。2014年,汕头港集装箱完成130.3万标箱,在全国排名第16位。

谈规划:

今后重点发展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

记者:《汕头港总体规划(2012-2030年)》已经通过交通运输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汕头港今后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郑新:根据《规划》,汕头港将以能源、原材料和集装箱运输为主,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具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通信信息、物流保税、综合服务等功能。广澳港区和海门港区是汕头港今后重点发展的两个外海深水港区,广澳港区是汕头港的中心港区,将以集装箱、石油(包括液化气)等物资运输为主,同时兼顾粮食、钢铁、水泥、木材、化肥等通用件杂货运输。海门港区是汕头港的重要能源港区,与汕头市工业经济带相结合,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关键,将以煤炭、石油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同时兼顾粮食、钢铁、水泥、木材、化肥等通用件杂货运输。按照《规划》,汕头港2030年港口吞吐量预计将达到20000万吨,集装箱达到1200万标箱。

谈建设:

广澳港区预计今年完成投资近10亿元

记者:您说广澳港区是汕头港的中心港区,将如何加快建设呢?

郑新:经过多方争取,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5亿元配套资金已落实,预计今年完成工作投资6亿元;广澳港区二期工程招标工作加快推进,计划今年内动工建设,2万吨级石化码头已完成招标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计划投资4.93亿元;航道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也已启动,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报审立项相关工作。

此外,汕头港主航道下一轮维护疏浚工程加快推进。在加快广澳港区二期建设的同时,要做好广澳港区三期规划前期工作,积极推动广澳港区一揽子项目的落实,积极推动疏港铁路、疏港公路等港口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广澳港区、海门港区与周边货源腹地的陆路联通能力,适应港口大规模生产集疏运发展需要。

记者:在扩大辐射能力方面,我们是否也有所考虑?

郑新:为扩大汕头港的辐射力和腹地范围,我们计划在梅州市建设无水港,延伸港口功能。我们已经走访了厦门、天津两港,学习借鉴兄弟港口在无水港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了解其无水港建设和运营状况。我们将向梅州等内陆腹地宣传汕头口岸优势,介绍口岸查验效率和通关速度等优势,强化汕头口岸的辐射能力,同时将建议梅州市出台推进物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带动当地物流企业的发展,通过两市企业的交流协作,完善物流策划方案,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捷。

谈机遇:

汕头港是建设华侨试验区的重要平台

记者:汕头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版图,要如何融入“海丝”发展?

郑新:汕头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节点定位清晰明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将积极争取国家、省在政策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下一步将争取亚投行的资金支持,全力加快汕头港基础设施建设,破解汕头港加快发展的瓶颈。同时发挥东南亚潮汕华侨众多的优势,重点要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口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汕头正在全力建设华侨试验区,汕头港如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郑新:为加快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我市正在逐步整合汕头湾内的港口资源,将把汕头湾两岸的珠池港区、马山港区、老港区等码头功能转换为城市功能,把相关码头能力置换到广澳港区。为此,我们将全面加快广澳港区的建设。按港区近中期规划目标,需投资资金约535亿元,才能建成39个泊位,形成年通过能力1.3亿吨和800万标箱的总体规模。由于资金量非常庞大,为此,我局将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向国家、省申请有关扶持政策,多方筹集资金解决港区建设融资问题,以加快推进华侨试验区建设。

点评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院长范东升:

为传统媒体注入活力

汕头日报同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这次合作具有历史意义,诞生了汕头日报首个全媒体报道团,报社记者和汕大学生一起走访了汕头的一港九区,以全方位的报道模式讲述了港口的建设史。“海丝门户——汕头港湾行”是一次新闻学院服务社区的成功尝试,为传统媒体注入新鲜活力。

汕头市港口管理局刘炜:

为汕头港新发展加油

汕头港九个港区犹如九颗珍珠,此次活动就是把它们串连在一起的银线,展现了一幅触手可及的海丝重要门户新蓝图,增强了港口人的亲近感、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报道活动取得巨大成功,为加快汕头港新一轮建设和发展、服务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我们为其点赞。

感悟

本报记者林馥盛:

感受亿吨大港梦想

走马汕头海湾,各个港区或着眼功能转换、或着力于组船揽货拓展货源腹地、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放眼未来”……采访中我充分感受到汕头港口人对跨越发展的渴望,以及他们对亿吨大港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的梦想。

首个全媒体项目虽然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但汕头日报全媒体的按钮已经启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情拥抱,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必将更大更强。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大四学生袁翼伦:

做“港姐”收获满满

“海丝门户——汕头港湾行”全媒体项目让我有了一次真刀实枪练兵的机会,总爱同朋友开玩笑说:“我要做一回‘港姐’了。”现在回忆起来,一港九区的采访多数时候是在海边或海上进行的,阳光很烈,海风很大,大家都顾不得自己的形象,一心做采访,有的记者感冒了还在坚守……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采访中与报社的记者学习、交流和分享,文字、视频、图片这些团队作品让人们看到汕头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带给我们收获的喜悦, “汕头港湾行”点燃了我的新闻激情。

总 策 划:洪悦浩、郑 新

文字采写:蔡毓生、林馥盛

袁翼伦、郑悦佳(实习)

摄 影:李俊伟

微博微信:陈冬琪、翁 夏

摄 像:林东建、罗雪峰(实习)

相关阅读

一张1982年的《汕头日报》,牵出一段乡情故事……

《汕头日报》刊发温湛滨署名文章:铭记殷殷嘱托 扛牢职责使命 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喜事登报火了!汕头日报也来为您“报喜”

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接受《汕头日报》专访时这样说......

汕头日报读者旅游俱乐部3月26日新推“不一样的厦门”主题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