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当晚称元宵,俗称“十五夜”。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贺。因各地风俗习惯不同,闹元宵的方式也不同。那么,潮汕元宵节那些有趣的风俗,你知道多少?
在潮汕乡村,
去年生过男孩的人家,
元宵夜要在祠堂设宴请客,
以庆“出丁”,
俗称“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张方桌连结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厚疏,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
元宵节潮汕家家户户
有点灯、吊灯的习俗
因潮语“灯”和“丁”同音
点灯和添丁是近音
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此日,
乡村中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
男女老少争先祈福,
热闹非凡。
元宵节,
潮汕大都有渡桥的习俗,
清顺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阳县志》载:
“(上元)妇女渡桥投块,谓之‘渡厄’”。
元宵节
乡村多在祠堂大埕的开阔处,
搭起一个彩棚,
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
弥勒佛的头、肩、肚脐、
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
这天,街头巷尾大红灯笼高高挂,
还有很多乡村举行游灯和赏灯活动。
潮汕猜谜都在元宵夜。
花灯上贴上书写的谜面,任众人猜射。
不仅感受到浓浓的元宵气氛,
还能增长知识赢得礼品,
深受广大朋友的喜爱。
除此之外
潮汕其他地区在元宵节
还有特别的风俗
掷弥勒佛
旧俗“十五夜抱大猪”,就是在元宵节,澄海、揭阳、潮阳等地的家庭主妇,要在夜间到田野里抱回一块俗称“田涂堛”的大土块,有的地方是抱回石块,并悄悄地将土块放在猪栏(圈)前,贴上金花红绸,敬摆供品,虔诚跪拜,口中默念:“顺顺大大只”、“饲猪大过牛”,以祈求新年猪苗长膘快 。
插榕
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笔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笔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所有这些均表示人们向往吉祥之意。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斗畲歌
斗畲歌也是潮汕元宵节一种特有的传统娱乐活动。畲歌原是畲族的歌谣,后被潮州民众吸收而流行于潮州民间的歌谣。潮人斗畲歌历史悠久。出土的明嘉靖本《荔镜记》第七出《灯下搭歌》就载有元宵节潮州人斗畲歌的风俗,由此推知,至迟在明代便有斗畲歌活动。
送香船
荡秋千
荡秋千是潮汕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多在正月特别是元宵前后举行。正月对于潮人来说,是一个既忙碌又兴奋,热闹又快乐的月份。饶平县樟溪镇龙潭埔村正月荡秋千别具一格,每年正月初一下午,村民便在村寨广场上搭起一个五米高的秋千棚,凡去年添丁的人家都要备生熟相掺的几筐花生,登上秋千棚,向棚下早已翘首以待的人们撒花生,直到把所有花生撒完为止。棚下的人们尤其是将为人父的后生兄都争夺。
据说抢多者就能生男孩,故后生兄们乐此不疲。至今仍流传着“抢花生、熟掺生,年年双生(双胞胎)”这样的歌谣。揭阳市炮台镇桃山乡正月几乎天天男女老小都荡秋千,但是元宵节那天,男人不能登上秋千棚,整个秋千活动只能站在一旁观看。
敬糖狮
所谓敬糖狮,就是指每到元宵节时,潮汕地区的人们会在神前敬上糖狮,祈求着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历来特别深受潮人的敬爱。香港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祥。”诗文道明了香港潮人流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