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诗里的西北景色美丽动人,今日的喀什古城、塔克拉玛干沙漠令人向往。在揭阳,有一位女子怀着对大西北文化的热爱,如一只西飞的孔雀,飞往祖国的边陲,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教师。她就是揭阳市第四届玉德人物林伟娜。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17年底,国家“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出台。2018年7月,广东省响应国家号召,组建援疆教师队伍。为实现到边疆支教的心愿,林伟娜选择报名加入援疆教师行列,并于同年8月,启程前往南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中学支教。
5303公里,是广东揭阳与新疆图木舒克市之间的距离,天南地北,相隔两个半时差。带着亲人的惦念、朋友的关心,林伟娜踏上征途。她说:“援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我不能缺席;我从未到过新疆,但新疆的独特风情一直吸引着我,能在那美丽的地方教书育人,将是我人生难忘的篇章。”
初到图木舒克市,林伟娜还没来得及欣赏美景,就被浇了一头冷水:烤馕抓饭美味,但肠胃却经常“闹意见”;西北的大风“好客”,天天兜里揣着满满的尘土;最难接受的还是盐碱味的水……面对与揭阳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林伟娜起初并不适应,一连感冒了两个多月,但仍坚持工作、主动适应当地环境。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她的身体恢复了,脸颊也变得红扑扑的,看着跟当地老师也没啥区别了。克服了环境的不适,林伟娜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中,白天上课、课后辅导、晚上编撰教材、培训当地老师,时间表安排得密密麻麻,一刻都没闲着。
推动国语教学教研,填补南疆教育空白
林伟娜是揭阳援疆教师的领队,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她带领10名揭阳教师在51团中学开展支教工作。林伟娜还担任51团中学的副校长,主抓学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工作和教研各项工作。
51团中学是2017年建立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教研方面非常薄弱,在林伟娜看来,健全制度是首要事。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立了“教研组长职责”“备课组长职责”“年级组长职责”,精心挑选组长,带好教师。为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林伟娜还制订了听课评课制度,指导教研室开展“广东援疆”“八师支教”教师的“教学示范课”活动。特岗教师和本地教师是学校长远发展的纽带和力量,为带好特岗老师和本地老师,林伟娜还指导教研室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八师支教”“广东援疆”的每一位教师与特岗老师、本地老师进行师徒结对,并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51团中学的“国语教学”教材内容不多,基于南疆孩子的国学底子薄弱,51团中学成立校本教材编委会,林伟娜选择合适教材,筛选合适文章,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诗文的渗透学习,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为更好地落实校本教材,学校还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展一次相关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林伟娜等援疆老师的努力下,51团中学校本教材得到广泛推广运用,推动了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填补了南疆教育空白。
继续发扬胡杨精神,圆满完成支教任务
除了课堂上因材施教,平日里,林伟娜喜欢找学生聊天谈心,有时也到他们的宿舍去看看,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点点滴滴的付出让她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在学生们眼里,林伟娜就像是他们的妈妈,而林伟娜的女儿,也时刻在5303公里外的揭阳想念着妈妈。女儿给林伟娜写了一封信,信里这样说:“我羡慕您的学生,他们多了一位漂亮、温柔的老师妈妈,可以辅导他们写作业,给他们讲故事,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而我却没有。图木舒克很干燥,还有沙尘暴,昼夜温差大,您要记得多穿点,按时休息!祝您健康、快乐!”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51团中学支教,林伟娜忙碌并快乐着,日子也在指缝间悄悄溜走,转眼支教已有一年半,林伟娜在南疆的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为第三师教育事业发展竭智尽力。今年5月12日,“林伟娜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成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教育局的一个优秀品牌,工作室将带出10位名师,更好地服务当地教育事业。
仰望南疆清澈高远的天空,看看脚下这片黄土地,林伟娜已深深爱上南疆。今年9月,林伟娜高票入选揭阳市第四届玉德人物,组委会在颁奖时,称赞林伟娜是“千年不倒的大漠胡杨”。接过荣誉的林伟娜说:“能在51团中学奋斗,是我的骄傲,在剩余的援疆时光里,我将带领揭阳的援疆教师们继续发扬胡杨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奋斗、善始善终,圆满完成援疆支教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