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潮汕春节的传统民俗及其背后的故事——以揭阳地区为例

在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有一群人曾为了躲避战乱,不远千里迁徙到南蛮之地,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新家园,实现了南粤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了潮汕文化的形成。潮汕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时至今日仍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潮汕儿女的生活。

北方有庙会,粤东潮汕地区也有,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潮汕人称之为“游神赛会”或者“营老爷”,可谓是岭南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潮汕春节的传统民俗并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在潮汕地区正月,由于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所举行的游神活动的时间也不同,但却都有着相同的活动形式,比如摆社、跳英歌舞、唱大戏、游神等,其中以游神作为重头戏。下面是我们组成员到揭阳实地考察民俗活动的一个时间表 。

每逢农历正月初七,一排排有序的老式方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贡品,人们纷纷把珍藏的古董书画、雅瓷木雕、幽兰盆塑,以及精心栽培的花木、盆花金桔;糖塔糖狮、巨鲤大鸡,各色各样精制的糕点、粿品、各式美味;还有鞭炮塔、烟花塔、琉璃灯饰、冲天巨香巨烛等等拿出来摆放,这就是由来已久的“摆社”。特别是妇女,更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精心巧手的粿品制作工艺,“潮汕姿娘会做雅粿”由此传开。

潮汕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人们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佳节,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祈福,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

在正月初九这一天,大街小巷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都出来看跳英歌舞,场面十分壮观。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舞蹈,在潮汕流传了三千年之久。这种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阳刚而恢宏,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现在成了潮汕人民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伯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伯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所以一般最多不超过108个人,而且是以20到40岁左右的青壮年为主,因为英歌舞表演的时间长,体力消耗大。随意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也出现了许多女子加入英歌舞队(以前是传男不传女)。

在广东民间艺术界,英歌舞被誉为“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潮汕英歌。”由于缺乏详细记载,英歌舞的具体起源和发展已无从追究。不可否认的是英歌舞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和丰富的健身价值。在今天,英歌舞仍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免征和驱邪的魔力,英歌舞已经从原来单纯的游神赛会、驱邪纳吉、庆典表演进一步发展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

为什么时至今日英歌舞能够被人们所喜闻乐见?原因有三:

1.人们认为跳英歌能够把妖魔鬼怪、歪风邪气驱赶出去,以正压邪,确保平安;

2.英歌舞展示舞者的英雄气概,宣扬正义,歌颂团结,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洗礼;

3.英歌提供了一种民间娱乐的方式,使众在紧张劳动中得到精神的调适,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内涵。

在正月十一,即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春卷,又名春饼。潮汕春卷始于潮州,系清朝末年由中原传入。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除了传统的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到了清朝,清代蒋耀宗、范来宗《咏春饼 》诗云:“……匀手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和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可见春饼的制作程序和人们对这款小吃喜爱的程度。

下面就介绍潮汕民俗活动的重头戏了——游神,又称“营老爷”,就是选取吉日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组织一支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游行队伍,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游行。同时游行线路上的民众摆香案、放鞭炮迎接的一种民俗活动。

潮汕民间的游神活动,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是请老爷。由乡里主事的长者,穿上盛装(红色唐装),锣鼓伴导,把老爷的神像从神庙中请出来,巡游经过的各家各户,都摆上神案、供品,鞭炮迎候,老爷神轿经过时,祭拜并燃放鞭炮。第二是把老爷送到“巡宫”。巡宫中摆着供品、古董、字画,布置盆景或园林小景。“巡宫”对面搭戏台,日夜演戏,供“老爷”和乡民观赏、作乐。经过祭拜后,乡民把供品收起。第三是把老爷重新请上轿,绕乡村各巷路巡游。

这次巡游,有“文游”也有“武游”。

“文游”是在“巡宫”举行祭拜仪式后,把老爷请上金膝木雕做成的金碧辉煌的“文轿”,由选定的年轻力壮的青年抬着,前导抬着“老爷出巡”、“肃静”、“回避”等匾额,犹如古代官员出巡。前面有年轻人燃放鞭炮,点燃后挑着在老爷轿前疾跑,接着有仪仗乐队伴导,俗称游锣鼓,巡游乡里的大街小巷,再绕乡里边界游行一圈,再回到神庙(巡宫)。

潮人游神的“文游”就是娱神,标旗、花篮、锣鼓、乐队全出动。配合巡游的是一个庞大的仪仗队,除了旌幡宝盖、高灯彩旗外,还有英歌舞队、标旗队、动物舞队、大锣鼓队等。标旗队是主角,英歌舞是前奏先锋,名为驱邪避鬼,营造气氛;动物舞是点缀和助兴;大锣鼓是衬托和呐喊。

标旗队是游神的一大看点。标旗有三款:大标旗、中联旗和古风旗,其工艺精湛,构图均衡饱满,色彩浓艳,纹理清楚,装饰性强,,富丽堂皇,均为潮绣之精华。大标旗长达二丈、宽八尺,旗面绣缀青龙白虎,气势张扬,由八名壮汉撑举。中联标长仅丈余,宽则五尺左右,由几十面联接成一个逶迤的队伍,由一女子侧身斜担,后面则由加一女子轻扶标尾。古风旗阵又是另一番景象,突出的是人不是旗,由五人组成,为金、木、水、火、土之象。这五人眼戴墨镜,身穿彩装,肩上扛着一面漫卷起来的彩旗,一步一顿,叮当作响。鼓乐队也很有特色,有的乡村还遴选并训练轻貌美女子组成乐队,在鼓师的指挥下,奏起了潮州音乐,悠扬动听,让神明高高兴兴,神人同乐,祈福新年。

“武游”就是“用神”,凭借神之“神力”,驱逐邪宿,给村民带来福运,为民造福。在祭拜仪式过后,把老爷请上“武轿”,并用红丝绸布将神像固定在神轿上,巡游时,抬轿者要用双手撑起,疾跑狂奔,跑完村子的巷子,又跑出田洋,并巡行村界,再回到神庙。期间,人山人海,人流横冲直撞,热闹非凡。

潮汕民间游神赛会不仅是一种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个大型的民间狂欢聚会。虽然游神习俗由来已久,且群众本意在游神祈福,但近来也有一些地方因游神而引发宗族冲突的不和谐,还有神明附体等事件出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其中的糟粕呢?文化传播的命脉,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赞叹的精彩!潮汕民俗文化能够绵延至今必有其存在的价值所在,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呢?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

在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游神活动中存在的暴力野蛮的文化行为我们应该摒弃,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对活动的轮空和形式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潮汕民俗为什么能够绵延至今,原因有三:

1.潮汕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在迢迢千里的迁移过程中,为对抗恶劣环境,逐步形成了冒险开拓、强悍进取的精神品质,这种情感体现在最为原始与自然的游神活动中;

2.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使其把愿望寄托在神明身上,在“营兴”心理的驱动下,民众对游神乐此不疲;

3.潮汕民俗是潮汕文化的根基、纽带,也是连结潮汕人民的亲情纽带,体现潮汕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有人抨击潮汕游神是封建迷信的行为,但我却不认同这种说法。潮汕游神所祭祀的神明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人文典范,其褒扬内涵正是“忠义仁勇”等内容,反映了中华儒家文化思想的精神实质,根本无法与封建迷信挂钩画等号。潮州百姓心里的各路神明仅是历代对江山社稷、造福百姓之古人。拜祭先贤除了纪念、感恩,更是为了告诫后人行忠义仁勇之道。这显然与封建迷信很难沾边搭界,相反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信仰。

时代潮流,大浪淘沙。在建设文化建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试着用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潮汕民俗活动,以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去解读,过滤其封建残余糟粕,挖掘、发扬光大其蕴含的深沉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们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相关阅读

大年初一到十五拜什么,潮汕人必看!_

潮汕过年正月初一习俗·讲古讲故事

潮汕春节大扫除!有哪些注意事项

热闹非凡的潮汕地区春节“劳热”活动 这才叫过年

黄泰立交桥五座匝道桥预计春节前试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