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的坚守,全心全意守护村民的健康,让她成为北河乡亲们口中的“丽华医生”;50多年的相伴,她与丈夫相互包容扶持,在身边人中传为佳话;数十年来,他们家以“和气方能生瑞气,书声自可振家声”作为家训,勉励3个儿子勤奋刻苦学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3个大学生……
她叫张丽华,今年78岁,是揭阳产业园磐东街道北河社区棉浦经联社的一名乡村医生。张丽华家庭曾获得“揭阳市十大最美家庭”,今年又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有钱没钱都看病”
1966年,张丽华从揭阳卫校毕业后回棉浦村当了赤脚医生。当时的农村医疗资源缺乏,乡村医生几乎就是“全科医生”,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只要村民上门来,张丽华都耐心、细心对待。
上世纪80年代,在一个台风天,棉浦村隔壁的徐洋村村民冒雨前来请出诊,张丽华二话不说就出门。当时去徐洋村要经过一条独木桥,风大雨大根本走不稳,张丽华爬着过了桥,一身被雨水淋透,最后把人给救了;10多年前,先后有3名病人到张丽华的诊所就诊,她凭着谨慎的态度,劝说病人家属将病人转诊大医院,之后3位病人均被确诊为癌症早期,由于治疗及时,这3位病人如今仍健康地生活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到家境困难的病人,张丽华总是忍不住从自家不多的口粮里省出一点点来帮助病人;上世纪90年代,张丽华开了个体诊所,常常免费为孤寡老人看病取药……
数十年来,除了传统节日外,张丽华的诊所每天都会准时开门,且始终践行着“不管有钱没钱都看病”的承诺。她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执着的职业坚守、真诚的待人处事,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数十年来,只要有村民办“好事”,她都会收到喜糖;逢年过节,很多村民会带上礼物来看望她。
“有钱没钱都要培养儿子上大学”
张丽华与丈夫张少波于1967年结婚,两人相敬如宾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张少波退伍后在揭阳铸造厂工作,他对张丽华的工作很是理解,始终全力支持。退休后,张少波更是乐当“助手”“保姆”,无论接送出诊还是在诊所打下手,张少波从没有怨言,生活上的照顾更是细致周全,让张丽华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医务工作。
张丽华的家公张谋文是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的第一代法官,老人家曾写一副对联:“和气方能生瑞气,书声自可振家声。”这副对联成为张丽华家庭的治家箴言。在张丽华夫妇的教育下,3个孩子相亲相爱,诚实待人,成绩优异,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考上大学。
“以前工作太忙了,我对3个孩子的生活照顾不周,但他们从来不用我操心,从小就会操持家务。”张丽华说,她没有上过大学,这一直是她的遗憾。所以,她在孩子小时就立下誓言:“有钱没钱都要培养儿子上大学”。目前,张丽华的两个大儿子都在外发展,只有小儿子在揭阳工作,但是孩子们的家里都留有一间房间,专门留给他们夫妇住。聊起儿子们的发展,老人家眉眼间流露着幸福。
“有能力帮助他人是应该的”
“莫言秋色山容淡,山到深秋红更深。”如今,张丽华夫妇都已到古稀之年,她的个体诊所的营业执照时间虽未到期,但没有再开诊。不过,只要有病人上门,张丽华仍然会看诊,她说:“有能力帮助他人是应该的。病人上门来就是信任我,我要对病人负责。”
自从诊所关门后,张丽华夫妇突然就闲了下来,他们总想为社区做点事,每年年末会到居委会以不记名方式捐款,送给社区里的贫困家庭。这几年,看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就谋划组织老年人旅游团,没想到发出邀约后,一呼百应,几次活动下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喜欢上这种集体出行。
“几十年来,我们在村里搬了4次家,与邻居的关系都很融洽,遇到什么事,大家都乐意帮一把。”张少波说,如今,他们夫妇出门旅游或者去儿子家住几天,总能放心地将家里的钥匙托给邻居们,请他们帮忙照看家里的花草。
采访中,张丽华夫妇不时响起爽朗的笑声,这让他们看起来更年轻,正是他们的好性格、好品格,经营出了一个平凡又温暖、和睦又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