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龙湖区人民法院外砂人民法庭接到一通邀约电话,随后该法庭受街道办事处之约,为北中村村民们发放了超过1000份普法宣传资料。
这次“送法到家”的背后,是外砂法庭在汕头首创“片区法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是“片区法官”与各基层单位建立联动联调工作制度的一个缩影。该机制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推动“片区法官”走出法庭、走进村居、走向群众。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法庭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60件,调撤率达到60%。
5名“片区法官”联系34个村(社区)
何为“片区法官”?外砂法庭庭长陈海凌介绍,简而言之就是将基层法官的工作进行片区化划分,并对应负责。在外砂法庭,辖区内共有4个街道34个村(社区),将其划分为5大片区,由法庭5名干警担任“片区法官”。
外砂法庭现辖的街道,有4个街道原先是镇,遍布着大量的村居。辖区常住人口16万,流动人口5万,普遍法律意识不高,如何提升群众法治认知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尤为重要。
在基层,要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需要主动延伸职能。陈海凌深深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外砂法庭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提出司法审判职能与社会治理机制有机结合,创新工作模式,组建“片区法官”队伍走出法庭,走向群众。
陈海凌说,“片区法官”负责定点包片联系,开展诉前调解、巡回审判、就地调解、指导人民调解,开展法治宣讲、法律咨询、走访交流、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建立联动联调等固定化、长期化、日常化的制度。
同时,“片区法官”还主动邀请片区内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部门和村(社区)干部、村民小组长等参与文书送达、案件调解、执行见证、查找当事人或财产线索等工作,实现法庭工作与片区化服务的无缝对接。
联动联调促矛盾纠纷快速化解
一个制度好不好,是否能为群众办实事是评判标准之一。“片区法官”工作机制推出后,很快便凸显成效。
今年4月,龙湖区某玩具厂员工孙某打卡下班后再没去上班,当天中午被人发现在宿舍里死亡,经法医鉴定初步排除他杀。
孙某家属要求玩具厂经营者陈某赔偿,但陈某表示只能补偿两三万元,孙某家属悲愤之下不同意安葬死者。龙华街道司法所主动介入进行调解,最终陈某同意补偿孙某家属15万元。
外砂法庭一次性为当事人办结司法确认
但此时,孙某家属急于赶回老家,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草拟调解协议后寻求外砂法庭给予法律帮助。当时,身为“片区法官”的陈海凌刚好出差,他在了解并审核案件情况后,在基于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之上对调解协议作了进一步规范,使其更具体明确及具有可执行性,然后通过微信发回龙华街道司法所。最终,协议达成当天,双方当事人一次性完成司法确认所有受理材料,实现了“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
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于萌芽
“‘片区法官’的工作有双向性,一方面提前介入矛盾纠纷,能够推进源头化解;另一方面从联动联调制度中,‘片区法官’可更全面获悉辖区动态,有利于分析矛盾纠纷,更好开展诉前工作。”陈海凌认为。
近日发生在龙湖区外砂街道的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就因“片区法官”诉前介入而得以妥善调解。
“片区法官”李育彬负责化解这起纠纷。据他回忆,该纠纷源于曾某驾驶二轮机动车与行人王某发生碰撞,造成王某受伤及其财产损毁。事发后,双方就赔偿事宜一直无法达成一致,矛盾愈发激化,随时升级成一起诉讼案件。
“王某的伤情与损失不大,若到法庭诉讼,将加大双方当事人的负担,不利于纠纷化解。”李育彬了解情况后,提前介入这起纠纷,并联合外砂司法所和李厝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过程中,李育彬向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最终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意见,由曾某一次性赔偿王某7000元。
随后,李育彬指导李厝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捺印并当场支付赔偿款。而“片区法官”高效化解纠纷的服务,事后也得到外砂司法所、李厝村委会和双方当事人的赞赏肯定。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陈海凌认为,外砂法庭通过“片区法官”的探索实践,强化诉源治理,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诉前调解相结合,工作重心放在诉前调解,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止于未诉,有利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据统计,近3年来,外砂法庭年均收案数440件,年均结案数超过400件,调撤率逐年提高,2020年调撤率达到51.1%,对比2018年提高了9.6%。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