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痛悼!袁隆平逝世!他曾在汕头留下这些足迹,认为汕头农业种养条件...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880451044418060290

据新华社消息 记者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获悉,“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联合国发文缅怀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个春秋。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

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

那现在的情况,

每公顷增产两吨,

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


袁隆平与汕头

2002年

6月27日

袁隆平出席汕头大学毕业典礼并发表致辞

2002年6月27日,袁隆平院士来到汕头,出席汕头大学毕业典礼,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还接受了《汕头日报》记者的专访。

袁隆平在致辞中表示他在科研道路上有八个字,那就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没有好的基础,一切都无所谈起。另外,我们要实践,要流汗。

谈到科研,袁隆平有自己的见解:灵感在科学研究与艺术研究中有同等重要性。他说,一首好诗,一幅好画可以流传千古,科学研究也一样,你要去捕捉它,因为灵感是你的知识、经验、追求、思索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是在某一个外在因素的作用下突然迸发的思想火花,那火花一闪就没有了,所以我重视灵感,重视去捕捉那来无影去无踪的一刹那的思想火花。

对于成功,袁隆平认为还要有机遇,有许多人辛辛苦苦,汗水流得很多,但没有出结果。因此说,机会有的是,要做有心人。而灵感也只惠顾那些有心者,不要指望躺在床上能获得灵感,也不要指望苦思冥想就能获得灵感。

在休息室、在操场,袁隆平所到之处都被人群紧紧包围,成为记者和学生追逐的热点。《汕头日报》请教袁院士:粤东人多地少水稻产量高,你认为在这里培养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合适吗?袁隆平答道:粤东的气候、土质都很适应。



▲袁隆平参加汕大毕业典礼。

2010年

11月15日

袁隆平莅汕考察,认为汕头农业种养条件得天独厚

2010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莅汕考察。袁隆平在接受《汕头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汕头农业种养条件得天独厚,农民精耕细作,素有“种田如绣花”的美称,传统农业发达,尤以粮食高产闻名遐迩。希望汕头能大面积发展超级稻,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2010年11月,袁隆平院士莅汕考察期间,《汕头日报》摄影记者李俊伟拍下袁隆平院士指导我市农业工作的照片。

汕头日报在2010年11月16日二版 刊发汕头日报记者独家专访袁隆平文章,《让一分半地也能养活一个人 》。

当时80岁高龄的袁老依然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精神矍铄,心态更是丝毫不见老,他甚至笑称自己是新概念的“80后”。“你是80后,我也是80后,我们是同龄人。”他轻松地与记者开玩笑道。

袁老告诉记者,他之所以一直坚持工作主要有3个原因:“首先是我从小就喜欢运动,到现在还坚持游泳,另外我长期在田间地头工作,经常晒太阳对身体很好;其次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这项工作让我觉得很欣慰;我现在还承担了国家很多重点科研项目,压力很大,要把压力转化成为动力嘛。”

袁隆平表示汕头人多地少,种田如绣花,在水稻种植方面有基础,农业精耕细作,在土壤条件、温度、光照度等方面条件也很好,如果大面积种植超级稻,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送别袁隆平院士!

一路走好!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融媒集团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来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客户端 汕头日报

编辑/乐芃

校对/翌旸

编审/盛 珩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移动媒体中心

相关阅读

【直播预告】汕马燃情回归!12月24日7:30,汕头橄榄台与你相约,来一场city run!

【直播预告】近距离感受“战舞”风采!5月1日上午汕头橄榄台带你一起“嗨!英歌”

【直播预告】看汕头橄榄台直播,全览房展会盛况!

汕头橄榄台“朋友圈”又扩大了!五大经济特区主流客户端“联手”做这件事→→

看这里!汕头电台、汕头电视台、橄榄台现场直播!多路记者一线直击“杜苏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