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河畔MIP化改造项目

甜粿

       甜粿是广东潮汕地区和客家地区、福建闽南地区传统的小吃,农历年初的一种民俗。石狮甜粿形似满月,颜色洁白,质地软嫩,气味芳香,清甜可口。它以优质大冬糯米、白砂糖、蜜冬条、金橘、香料等为原料。

蒸甜粿是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闽南地区(主要是农村)农历年初的一种民俗,每个乡村(或一个大的姓氏宗族)在每年的一个固定日子(农历正月到三月这段时间)蒸甜粿。

       甜粿制作方法

       备好等量的糯米粉和白砂糖(基本上各10斤),烧好开水将白砂糖冲成糖浆水,糖浆水放凉后与糯米份搅拌成浆糊状(一般会放置一晚),蒸笼垫上腐膜,将糯米浆倒入,蒸笼盖尽量密封,用旺火蒸10到15个小时(时间越长出来的甜粿颜色越红亮),一两个小钟注意往蒸笼下加水。

       甜粿食用方法

       方法一:冷食。石狮的年糕有点像年糕,但是很大的一点不同——即使未经过加热,它也是软的。凉凉糯糯甜甜的甜粿是作为茶点的首选之一。

       方法二:蒸过之后食用。甜粿蒸过之后,会更软更粘。吃的时候,一定要先喝点水。

       方法三:甜粿最经典的吃法要数炸了。先将甜粿切成长方形(一般的茶点大小即可,也可根据个人喜好决定大小),之后在碗内打一、两个鸡蛋打均,然后将过过鸡蛋液的甜粿放入中火油内炸约半分钟,捞出控油即可。

       甜粿保存方法

       甜粿性质经久耐用,冷食热食均可(热食比冷食味道较佳)。由于甜粿容易保存,所以除了拜神、祭祖当果品外,还另有一番妙用,即是可以当作漂洋过海干粮之用。

       甜粿的传说

       相传以前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加上常年灾害频繁(旱涝、台风等)造成“丰年不足三月年”。所以很多潮汕人漂洋过海谋食,经过樟林港(今汕头港),樟林港有个船主叫蔡彦,有一次他来到船上清点客号的货物是否齐全,他的母亲也随他到船上看望。这时,蔡母看到这些过洋的人行李中都放着一大块一大块甜粿,感到十分诧异,因为在潮汕地区除了过年,平时是不会蒸甜粿的,因为当时比较贫困。于是蔡母就问:现在宽时闲月,怎么大家都有甜粿?大家给蔡母一问,不禁一阵苦笑。有一个船客应声回答:“老太,这是无奈何炊甜粿啊”!大家也随声附和。蔡母说:有甜粿吃还说无可奈何,这话怎么说?蔡彦这才说:每一次过洋如果是顺风顺水,行程一、二十日。如果碰上风浪,要一个多月的行程,若不带些干粮,如何挨过这些日子?而甜粿不易变质,所以准备些甜粿作为干粮。否则不测,岂不是活活饿死在海上。蔡母听后,方知其中的苦衷,不禁感慨万千,是啊,无可奈何炊甜粿啊! 

       然而,蒸甜粿这一事,在贫苦人眼里,认为是件难办的事,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要蒸制一笼甜粿,至少需要10斤以上的糯米粉和数斤白糖,要用旺火蒸上10几个小时不等,这对于三餐难饱的穷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但为了出洋谋生需要,再穷也得将甜粿蒸制出来,所以才有“无可奈何蒸甜?”这一俗话的出处,它表达了那时穷人出洋谋生的悲苦心情,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穷困生活的写照。现在潮汕城乡年终节首仍有蒸甜粿的习俗,但意义已经大不一样了。

       民间流传有“甜粿好食糕难舂”的俗语。甜粿是以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漂滤去水份阴干,然后放进石臼用人工舂成米粉(俗称糯米糕),舂米糕很费工夫,至少要过筛二三遍,粉末越微细越好。糯米糕过筛好后,按一定比例掺入白砂糖或红糖,并拌入水份搅拌均匀成为糯米浆糊,盛放入专用粿帕,放在粿箕上装入蒸笼,用炉火加热蒸熟,(农村一般按点燃一至二柱香时间,视粿浆厚度充分蒸熟而成)。冷却后用纱线牵拉切成一片一片,然后再放在平底铁锅(潮俗称为煎盘)上加热,用植物油煎至金黄色,香酥可口,风味独特,深受人们所喜爱。

相关阅读

美食潮 鲽脯的妙用

美食潮 名菜再改良 吃出新滋味

美食潮 『大头鱼』和『大头虾』

潮式月饼

澄海苏南朥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