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村:
安居乐业 幸福启航
饶平县黄正村坐落在一个山窝里,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黄正村共有77户,301人,以种凤凰单枞茶为主,其他农作物为辅。长期以来,由于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住房、饮水、通信、教育条件差,辖属部分自然村距离主村较远,村民出行不便。黄正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建设新村并整体搬迁,致力于将黄正村建设成为集生活、休闲、生态农业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如今黄正碧桂园幸福新村完成整村搬迁,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建在头排中间,新颖别致,办公舒适,同时建设村史馆和老人活动室等,门口有宽阔的广场,广场前有观光水渠。弧形明亮的巷道,蓝天白云,流水潺潺,和绿色的群山共融一体,与破旧的老村舍形成鲜明的对比。“光伏发电”项目、茶叶加工厂和生态茶园等产业项目在年底前就能产生效益。如今的黄正村正奔向“安居乐业”的幸福小康生活,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发展路径。
铺头村:
打铁精神 薪火相传
铺头村的村名来自村北凤凰溪岸的打铁铺,历史沿变,溪岸旁早已没有打铁敲打声,但这个革命老区百姓们传承着先辈的“打铁精神”,在市、镇、中山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努力摘掉“贫困”这顶帽子。
佛手果作为制作潮州三宝之一老香橼的主要原料,市场需求旺盛。看到佛手果种植的良好发展前景,铺头村紧抓契机,把村里百多户的零散土地收集起来,集中管理,集中进行经营。与此同时,借我市实施“千企扶千村”的东风,在展翠食品公司的帮扶下,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种植基地租给该公司经营。目前,铺头村已拟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还将继续扩大佛手果种植面积,并努力把铺头村佛手果种植基地打造成集种植、观光、培训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基地,以脱贫攻坚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顶厝村:
茶旅融合 产业扶贫
顶厝村是省定贫困村,也是革命老区,地处饶平县新塘镇西南面,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坚持产业振兴和扶贫扶志,在贫瘠土地上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为贫困群众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
茶叶产业是顶厝村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顶厝村通过置换盘活村民老旧房屋,创办村集体企业,打造规模化有机生态茶园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生态茶,推动顶厝村的茶叶产业往高质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商标注册、茶叶罐外包装设计,打造本村专属茶叶品牌,延伸茶叶产业链,同时主动与邮政公司合作,搭建“邮乐购”电商平台,打通线上线下销售路径,完善产销一体产业链,不断做强做大茶叶产业。
生态旅游产业是该村的另一特色产业。顶厝村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建设森林公园和文化公园,不断开发完善绿色生态及红色文化旅游,打造休闲观光、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线路。此外,建设食来运转生态园,“吃住在乡村”促进农副产品与乡村旅游结合,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带动增产增收的发展模式。
叫水坑村:
致富公路 生机无限
山高林茂,溪涧流水在山谷中淙淙回响,潮安区叫水坑村因此而得名。尽管景色秀美,曾经也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该村是省定贫困村,也是潮州市四个自行帮扶村之一。依托交通环境的改善和特色茶旅产业的发展,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实现了从贫困山村到新农村示范村旅游胜地的华丽变身。
在叫水坑村,村道在村民的翘首期盼中终于完成沥青路面加铺工作。这条焕然一新的公路,不仅是村民的出行路,更是村民的致富路。受益于这条“四好农村路”,叫水坑村的乡村生态游更红火了,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农村公路成了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加速带。
作为全省5个“四好农村路”先行建设实施区域之一,当前,潮州正全面铺开“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一批“平安放心路”“脱贫致富路”“特色资源路”“美丽乡村路”,着力补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我市农村综合交通水平。
麦园村:
党建引领 因户施策
麦园村位于饶平县浮滨镇中部,长期以来,村民主要收入靠茶叶种植和加工,大部分年轻人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外出打工。近年来,麦园村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麦园村以茶叶种植为主要产业,年产值100多万元。驻村工作队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以抓党建促扶贫,抓产业促发展为统领,积极落实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帮扶项目,争取中山自筹资金90多万元,在村里建设一间约800平方米的扶贫通用厂房。厂房将通过公开招标形式进行招租,吸引更多外来茶叶加工企业进驻麦园村,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优先吸收村里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让农村贫困人口分享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收益。目前,该村13户贫困户38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东明村:
梅竹之乡 脱贫样板
东明村,一个被誉为“青梅之乡”、“竹编之乡”的古老客家村庄,一石、一树、一井背后都有奇妙的传说。在新时期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春风中,东明村立足于打造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在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以“梅”、“竹”为钥匙,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齐头并进,解开了乡村发展的难题。
东明村气候温和,常年雨水充沛,土壤富含硒元素,村里家家户户种青梅,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全村共有七百亩左右的青梅树,年产300多万斤。东明村也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做强青梅产业的小康路。目前,东明村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徜徉于村中,处处有竹韵梅香,行走在整洁的硬底化村道上,两侧的民居有着“石头竹子米黄墙”的客家元素,满眼是红灯笼、三角梅,生机盎然。如今,走进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围屋,一幅幅鲜红的对联格外醒目,石阶错落有致,废弃的石臼石磨摆设成为新的景点,客家围屋再现昔日古堡式土楼特色。
新时期精准扶贫我市共有省定贫困村45个(其中省直单位帮扶3个,中山市帮扶38个,我市自扶4个),有分散贫困户帮扶任务的镇(场、街道)47个。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中山市和省直有关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强化责任担当,落实政策保障,按时完成各年度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把“两个维护”落到实处,全力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强化党建引领 推动责任落实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高规格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定期召开市委和市政府专题会议、推进会议,部署和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做好表率,经常到基层开展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李雅林书记上任不久就召开全市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作为“1+5+2”工作部署的首要重点任务强力推进,在多个乡镇和贫困村调研脱贫攻坚时,多次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党建引领,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殷昭举市长将脱贫攻坚作为政府常务会常态化工作专题研究,多次到贫困村贫困户走访调研,切实把扶贫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从今年6月份起,我市每月举办“找差距、抓落实——互比互学”现场会,总结经验,量化评比。此外,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督办事项,明确责任单位逐项落实。在市委市政府示范推动下,各县、镇、村党委书记及党支部书记抓脱贫攻坚工作的政治自觉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局面,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
抓好产业就业 助力脱贫奔康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我市以茶叶、佛手果、青梅、水产、橄榄等十大生产带建设为载体,带动提升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印发《潮州市农业产业分布图》《关于加快实施产业扶贫稳增收攻坚行动的通知》,对贫困村内发展产业扶贫项目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市给予财政专项资金补助,激励带动贫困村、贫困户中长效增收产业发展,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立健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万企帮万村”,组织260家企业与93个村进行对接,全市45个贫困村都有一个以上企业对接帮扶,不断完善主体带贫益贫机制。加快推进互联网+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科技对接,引进优质农业新品种,提升带贫农业龙头企业和贫困户的技术水平及种植成效;推动农旅融合,将贫困村贫困户各类产品推介,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4A级景区等串联起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贫困户增收。至目前,45个省定贫困村已投入大量产业扶贫专项资金,茶叶、水果等农业产业种植面积约4.5万亩,畜、禽等养殖业约10万头只,青梅产量超过1万吨,有效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已参股的农户及贫困户达到1790人,已就业的农户及贫困户424人,建立购销关系的农户及贫困户4116人。
就业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抓手。对此,我市印发《潮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并给予相应社会保险补贴及一次性奖补。加强面向贫困人员的就业服务,举行就业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28场,1174家次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约3.2万个次,就业帮扶服务1987人次。建成覆盖全市1015个村居的“村村通”就业信息网,为困难群众提供岗位信息16232个次。建立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安置基地等75个,帮助170个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217个,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771人。在9个贫困村设置“潮州菜烹饪技能人才乡村培训基地”,培养400多名乡村厨师。
激发内生动力 补齐精神短板
我市多措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全力补齐精神短板,助力奔康。一方面,制定精准扶贫创业就业“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对实现创业就业的贫困劳力给予奖励,切实鼓励贫困劳力积极就业,激发和涵养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大力破除“等靠要”思想和简单依靠给钱给物扶贫的落后观念,激发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加强贫困群众劳务技能培训,免费培训农村党员和青年农民685人次,其中市高级技工学校自去年以来在九个乡村培训基地共培训潮州菜师傅294人;饶平县新丰镇潮菜培训基地培训了53人;潮安区潮州菜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了三期培训班,组织培训60人;湘桥区举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家乐厨艺技能提升培训”,5名贫困劳动力参加了培训;潮州市天龙培训学校培训了273人。另外,通过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贫困群众多途径参与产业项目就业致富。如饶平县浮滨镇宫下村扶贫车间,吸纳了多名贫困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干群齐心协力 扶贫成果丰硕
经过3年多的精准帮扶,各级扶贫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等体系基本形成,脱贫攻坚推动力度、深度、精准度达到新的水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至2018年底,累计使用扶贫资金56532.84万元,使用率99.9%。共有16770户、39965个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85.61%;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6元,贫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1元。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兜底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救助、教育补助等各项政策全面落实,4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完成村庄整治创建规划和“三清三拆”工作,贫困村20户以上的165个自然村全部完成村委通自然村道路硬底化、自然村内巷道硬化、村庄雨污分流管网、集中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度省综合考核成绩在粤东西北14市中排第7名,列为“较好”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