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轻抚,晴光潋滟,青松翠柏间,一簇簇素雅的菊花静静绽放。3月29日上午,汕头市红十字会、市民政局、市卫健局、汕头大学医学院联合在汕头市红十字追思园(澄海祥安永久墓园)举办2025年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以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庄重的仪式,缅怀那些用生命最后馈赠点亮他人希望的无私奉献者。捐献者家属、遗体捐献接收单位、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医学生代表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场跨越生死的生命礼赞。 ![]() 上午9时许,纪念活动在肃穆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全体人员面向捐献者纪念碑肃立,低头默哀。微风轻拂,仿佛携带着逝者的低语;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镌刻着捐献者姓名的纪念碑上,泛起温暖的光晕。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唯有心跳声与呼吸声交织,诉说着对生命馈赠者最深的敬意与思念。 ![]() ![]() 活动现场,一位捐献者家属代表默默站立在纪念碑前,手指轻轻抚过亲人的名字。她的胞弟离世后捐献至汕大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他虽然不在了,但能以这种方式延续,也是生命价值的升华……”她哽咽着说,“这是我们全家最艰难也最骄傲的决定。”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每一位捐献者家属都将悲痛转化为拯救他人的力量,他们的无私与大爱,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 ![]() 去年10月,黄泽鑫的父亲黄进耀因病去世,其家人遵照老人的遗愿,将其遗体捐给汕大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需要。当天上午,黄泽鑫一早来到追思园,祭奠父亲和其他捐献者。 提供给我们这些家属一个交流的机会,也看到我父亲所托付的医学院学生的精神面貌是非常好的。通过和其他家属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心灵的共鸣,非常感动。——黄泽鑫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是一项奉献人间大爱、挽救他人生命、服务医学发展、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2022年5月,粤东西北第一家遗体捐献接收站——汕头市红十字遗体捐献接收站在汕头大学医学院成立。2024年3月,市红十字会积极推动、市民政局大力支持,在澄海区祥安永久墓园建成红十字追思园,为捐献者家属、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个瞻仰、缅怀、追思的公祭场所。目前,我市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约2.5万人,2024年以来新增捐献9例,其中潮南区实现零的突破,汕头市正以新时代的大爱善举,在生命接力的赛道上跑出文明加速度。 医学生将黄丝带系在纪念树上,深深致谢:“感谢您,让医学有了温度,让生命有了延续。”一朵朵素菊在碑前静静绽放,一条条黄丝带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捐献者们轻声诉说:“你们从未被遗忘。” ![]() 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授,更是从他们身上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教育。我们在每一次解剖课前都会进行一分钟的默哀和一次庄严的宣誓,这是我们对遗体捐献者一份敬畏和尊重、感激。——汕大医学院学生 刘晓熹 ![]() 每一份遗体和器官捐献登记,都是对医学事业的珍贵馈赠,为濒危生命点燃希望之光。市红十字会将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加强与各方携手合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深入发展,让大爱薪火相传,为更多危重患者点燃重生的希望,为社会文明进步注入温暖力量。 无偿捐献 传递大爱 一个人离世后,会去向哪里?可以去往大地,去往土壤,去往山川,也可以选择去延续另外一个人的生命。人生是一场花开花落的过程,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当死亡不可阻止,逝去的生命也能变成希望的光芒,用另外的方式存续在人间。从此虽天各一方,但血脉相连,让生命突破了生与死的藩篱。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遗体器官捐献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服务医学发展、传递人间大爱、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体现“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汕头市红十字会在此呼吁:尊重和敬畏生命,关注了解捐献知识,传播科学理念,支持遗体器官捐献事业。在人生旅途结束之时,奉献生命的礼物,延续生命之火,让生命的意义获得永恒。 也衷心希望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能够支持亲人的高尚行为,为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健康出一把力,非常感谢! 汕头市遗体器官志愿捐献登记分为线上或线下两种方式: (一)线上登记 1.电脑端浏览器搜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进入官方网站,点击“我要登记”,按提示操作即可登记; ![]() 2.微信搜索并关注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入后点击下方“志愿登记”按提示操作登记。 (二)线下登记: 个别特殊情况如:没有实名认证手机号码、不熟悉网络操作或需现场咨询的登记者,可前往所在地红十字会或汕大医学院遗体接收站咨询并完成登记。 捐献联系方式: 国家管理中心热线:400-010-6695 汕头市红十字会:0754-88295834;0754-87271836 市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13556426598;18688034041 汕大医学院遗体接收站:13076333028;13670342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