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汕头“织造”酝酿新质生产力

2025-4-6 12:58| 发布者:汕头信息| 查看:575| 评论:0

摘要:一块废弃面料,经过化学手段转化为再生纤维,实现回收再利用。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目前纺织行业正在不断攻克的技术难题。作为纺织大省,广东近年来在新产业、新制造、新技术、新模式、新消费、新服务等方面实施六大 ...
一块废弃面料,经过化学手段转化为再生纤维,实现回收再利用。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目前纺织行业正在不断攻克的技术难题。

作为纺织大省,广东近年来在新产业、新制造、新技术、新模式、新消费、新服务等方面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产业新质生产力,以“新”动能助推纺织服装产业“老树开新花”。

作为纺织服装重要产业集群地,汕头近年来提出纺织服装“四大工程”,前瞻性布局全产业链。随着“四大工程”全面落地运营,汕头提出打造新质面料制造基地、国际纺织数贸基地、智能云仓中心、人才融创中心的新“四大工程”,以期进一步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广渠道、做强生态。

记者关注到,新“四大工程”中的人才融创中心已“领跑”在前——在第四届潮汕服博会上,汕头市纺织材料创新中心和汕头市纺织服装学院揭牌成立,将集全行业之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可以预见,越来越多创新成果将在汕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打造超20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高效执行促项目落地

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产业体系现代化,是汕头产业向新向上的重要突破口。汕头市纺织材料创新中心(下称“创新中心”)的设立,是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汕头市纺织材料创新中心将依托汕头实验室的科研力量,构建产业链创新体系。

事实上,回顾创新中心发展脉络,亦可体现出汕头对培育产业新动能的重视程度和高效的执行力。2月20日,汕头市科技局举办产学研“面对面”纺织服装产业专场对接会,地点直接安排在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下称“汕头实验室”)。

企业有技术创新需求,科研院所有成果落地需要。对接会上,纺织行业协会就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基本情况及技术需求进行说明,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实验室等单位相关科研团队分享了前沿科研成果。现场有企业代表对纳米香料在布料上的运用非常感兴趣,马上与科研团队负责人互加微信,进一步探讨合作方式。

在这场对接会上,大家达成共识:要共同谋划纺织服装产业科技创新路径。随后,经过汕头科技部门、汕头实验室及纺织服装产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多次交流探讨,搭建创新平台的计划呼之欲出。

3月18日,汕头市纺织材料创新中心揭牌成立,确定落地在汕头实验室。此时,距离产学研对接会过去还不到一个月。

●突破同质化竞争瓶颈

记者了解到,汕头市纺织材料创新中心由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学院特聘教授鲁希华主任领衔,聚焦本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求,设立可持续纺织纤维、纳微胶囊助剂、绿色功能助剂三大研究中心,以新材料创新为抓手,赋能纺织服装产业突破同质化竞争瓶颈,积极推动产业从“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跃升。



众所周知,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借助东华大学多学科协同创新优势,能够为汕头纺织服装产业带来高性能材料、智能化技术等产学研方面的支持,推动产业向新向上发展。

根据建设方案,创新中心将聚焦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难题,以功能性新材料研发为核心,结合汕头实验室在精细化工、纳米材料、绿色催化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开发高性能纺织助剂、智能环保面料、低碳循环材料等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同时,创新中心将依托汕头实验室的尖端科研设备,整合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资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试验证—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

“我们还设置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据鲁希华介绍,创新中心将通过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的实施,推动汕头形成“基础研究在实验室、中试在园区、量产在产业带”的协同发展格局,助力创新成果应用于纺织服装行业,创造纺织服装行业新质生产力。

●科研成果已落地转化

目前,创新中心已有团队的科研成果实现落地转化。鲁希华教授团队深耕微胶囊技术产业化近20年,其研发的香精微胶囊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面料、成衣、内衣、口罩等。目前团队正在研发新型耐高温、可降解香精微胶囊产品。

据复合材料研究团队负责人谭礼林博士介绍,去年团队与汕头一家纺织产业的上游企业联合开发的一类关键、通用的纺织助剂中间体,该中间体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助于企业开发多种功能的终端助剂,当前已完成了吨级试产,企业计划年产300吨,年销售额5000万元。

可降解塑料研发团队最近也迎来好消息,团队去年申请的发明专利拿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书,这意味着,团队在可降解塑料研发领域又攻下了一个难点。据可降解塑料研发团队负责人蔡秋泉博士介绍,该发明是利用化学手段将废旧织物转化为高附加值、高性能可降解塑料,实现再次循环应用于纺织服装领域。同时,该发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转化过程的低成本,能够极大提升回收循环的效益。



“目前我们已完成中试规模放大,近期将试验投产。”蔡秋泉欣喜地说,团队孵化成立了科技公司,获得汕头市引进项目带头人落地孵化精细化工企业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近期将投产利用废旧锦纶、涤纶作为原材料转化可降解塑料的年产300吨产线,并用于联产3D打印线材,预计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创新中心的成立,有助于将我们的科研成果落地应用到具体的纺织服装企业。”蔡秋泉表示,研究成果落地后,将助力汕头纺织服装行业绿色化与高端化转型。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

如今,政校企产学研合作打破了国外品牌的垄断和壁垒的案例不胜枚举。在鲁希华看来,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他举例,科技创新赋予纺织材料可降解,实现绿色化,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可穿戴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高端化。

鲁希华展望未来,创新中心能够借助汕头实验室的科研优势和汕头产业集群实力,开发低碳纺织技术体系,支撑国家绿色制造战略;再通过技术辐射带动粤东乃至大湾区纺织产业整体升级。

“创新需要很多高端人才参与,与创新中心合作,能够为企业节省很多招揽人才的成本。”广东创新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晓扬坦言,潮汕地区的人才吸引力远不如珠三角地区,企业在人才招聘的竞争力不够,如果能够与创新中心合作,一方面可以节约人才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创新中心的科研设备,共同开发新技术,“这会极大降低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负担。”由广东创新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新型高端节能环保功能性助剂及新材料智能生产项目将于下半年投产,该项目届时将会引入创新中心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近年来,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汕头纺织服装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不仅有企业投入科技力量开展面料、染色助剂研发,还有多个锦纶项目的投产弥补了产业链上游的空白。今年1月,汕头成立纺织产业弹力面料创新中心,促进企业、院校进行科技创新,加速推进汕头打造“中国弹力面料之城”。

纺织材料创新中心、弹力面料创新中心……汕头为纺织服装产业搭建起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向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高地不断迈进。

来源:南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