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汕头新闻 汕头民政 查看内容

《中国社会报》刊登汕头海葬活动:将“身后事”写成“生态诗”

2025-4-3 15:35|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670| 评论:0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殡葬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如今,生态葬正逐步从政策倡导走向社会共识。从海 ...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殡葬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

如今,生态葬正逐步从政策倡导走向社会共识。从海葬、树葬到花坛葬、草坪葬,各地探索创新安葬形式,完善政策保障,让生命在青山碧水间延续,用绿色安葬书写新时代的“生态诗篇”。



回归自然,溶存大海



晨曦初露,一场庄重而温馨的海葬活动在南海之滨的广东省汕头市开始,222名家属手捧装有逝者骨灰的可降解环保骨灰盒,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登上海船,前往指定的海葬水域。

辽阔的海面上波光粼粼,海风轻拂着每个人的脸庞,仿佛也在为逝者送行。船舱内设立的追思厅里,家属集体肃立,静静默哀,与逝者做最后的道别。到达海葬区域后,随着工作人员的指引,家属将骨灰盒与寄托哀思的花瓣一同缓缓送入大海,与浪花融为一体,让生命回归自然的怀抱。

2024年12月,在汕头市举办的第47次骨灰集体海葬活动中,共有1857份逝者骨灰回归自然,溶存大海。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汕头市自1998年开始举办集体海葬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6年,全市累计骨灰海葬数量超14万份。从2011年起,汕头市实行骨灰集体免费撒海政策,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进一步减轻了群众的丧葬负担。

记者了解到,1998年汕头市首次举办集体海葬时,仅有39份骨灰撒海,至2024年已超过8700份,绿色生态安葬方式已得到群众广泛认可。“海葬是一种既环保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殡葬方式,它让我们能够以更广阔的胸怀去缅怀逝去的亲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和自然。”一位参与海葬活动的家属说。

“为更好满足群众绿色殡葬需求,今年4月8日,汕头市将继续举办第48次骨灰集体海葬活动。”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汕头市着眼群众现实需求,深入打造海葬品牌,努力把百姓“身后事”办成“暖心事”。

为推进殡葬改革,汕头市先后出台《汕头市殡葬管理条例》《汕头市绿色生态安葬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全市形成民政部门主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市区两级联动推进海葬工作的良好局面。同时,充分发挥汕头沿海区位优势,将海湾大桥外海域设为海葬区。澄海区还打造海葬码头,设置了3个告别厅,配套海葬专用船、骨灰临时存放点、登船栈道和沿海护栏等设施,确保逝者家属出海安全。

“海葬突破了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有利于节约土地、改善生态环境。”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多途径宣传倡导海葬新风,汕头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及全市1003个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功能,引导群众改变丧葬陋习。与此同时,全市不断推动海葬服务常态化,依托微信公众号实时接受海葬线上预约,安排专人跟进,提供“一站式”服务。

“汕头市将骨灰海葬作为普惠性公益事业,全市实行骨灰集体免费撒海政策,所需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2024年至2025年,每年落实200万元财政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实现了群众经济零负担。”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将加大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宣传引导力度,深入推进绿色文明殡葬,推动树立文明丧葬新风。



林海为碑,生命长青



“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林海”或许是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最好的形容。这里是我国最北生态安全屏障,松林随山峦起伏如同波浪,林下浮动着松脂的清香和斑驳的松影。

“父亲在绿树环绕中长眠,是生命最好的归宿。”在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生态树葬园区祭奠时,市民孙阳抚摸着粗粝的树干动情地说。松枝轻颤,沙沙作响,如同森林的低语。望着郁郁葱葱的生态葬区,他深切感受到殡葬改革的人文温度。

2023年,大兴安岭地区把开展生态树葬作为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在松岭、新林、呼中3个区试点,科学划定国有林地固定区域,利用林间空隙实施节地安葬,选址兼顾交通、林相、群众便利度,实现林地保护与殡葬需求复合利用。截至目前,已有69位逝者以生态方式安葬。

“过去,由于公墓数量有限,很多骨灰只能以寄存的方式放在当地的骨灰寄存堂。”松岭区民政局副局长董楠说,如今,家人逝世后,家属可以向当地民政局申请生态树葬,园区则免除遗体火化、骨灰寄存、可降解骨灰盒及纪念牌费用,并提供全程免费服务。

在生态树葬试点实践探索中,大兴安岭地区始终将森林和林地保护放在第一位,打通群众需求与生态保护的“转换通道”。“我们选择用柔性弹力绳来悬挂纪念牌,防止树木因生长变粗而被勒伤。”董楠说,传统墓地往往采用水泥、石材等硬质材料修建墓碑和墓基,容易造成“青山白化”等问题。生态树葬以悬挂柔性纪念牌替代传统墓碑,避免了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林间,逝者以树为碑、花草为伴,骨灰盒降解后,逝者的骨灰将与大地融为一体,滋养树木生长,真正实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祭扫可以是一束鲜花、一抔新土,也可以是一次踏青。”为父亲扫墓时,林先生只需20分钟车程,清理杂草、献上鲜花,过程简朴而庄重。“进入园区的第一印象就是十分干净整洁。”林先生说,“这也是我们选择树葬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升管理水平,大兴安岭地区制定《生态树葬管理试行办法》,实现运营机制、日常维护、森林防火全过程闭环管理。同时,在清明节、中元节等特殊节点,为祭扫者提供全程引导、交通保障等服务。

按照规划,到2025年年底,生态树葬将在大兴安岭地区实现全域覆盖,让“美丽资源”真正转化为“民生福利”,惠及更多群众。



一园春色,万缕追思



3月底,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甘寨村生命公园内,黄花风铃木灿烂绽放,金灿灿的花簇与蓝天绿草相映成趣,为初春的生命公园带来勃勃生机。金黄色花海冲淡了传统墓园的肃穆感,诠释了“生命如花”的深刻寓意。“我们特意选择了黄花风铃木这类清明前后开花的树种,让生命的更迭与自然的韵律共鸣。”漳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漫步园中,两边的草地镶嵌着一方方“生命里程碑”。小小的卧碑简洁雅致,与公园景观融为一体,既满足了亲属追思需求,又实现了“藏碑于景、融情自然”的设计理念。园区创新性地设置集中祭拜区与环保焚烧设施,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彰显了现代殡葬文化的人文温度。

截至今年1月,漳州市共建设生命公园595个,可提供超过60万个穴位及广阔的草坪葬、树葬、花葬空间,满足当地群众今后二三十年的安葬需求,有效保障群众逝有所安。

在生命公园建设中,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先公园、后安葬”的规划理念和“不砍树、多种树”的生态理念,积极探索墓地与林草地复合利用的安葬新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人文历史、殡葬习俗的有机融合。

“生命公园中的石头、树木大多是山坡上原有的,我们都尽力保留了下来。”漳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命公园的建设,大多利用历史埋葬点就地改造,或选择不宜耕种的荒山、贫瘠地、山坡地等进行生态改造,不搞大拆大建和硬质铺装,依山就坡,稍作平整,因势造园,使得一个个生命公园精巧别致、各具特色。

诏安县四都镇横山山腰不足5亩的地块,经过巧妙改造后,成为融入山景的安息之所;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生命公园内,文化长廊、水景池与各色绿植相得益彰;诏安县西潭镇龙坑村开辟5亩荔枝园建设生命公园,让逝者的骨灰与果树根系相连,让生命回归自然……

记者了解到,每个生命公园的收费标准都是委托第三方结合建设成本进行测算的,并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确定,确保穴位收费合理、分配公平。同时,漳州市还为村里特困、低保等家庭提供免费安葬服务,让群众逝有所安。(本报记者   张伟涛   见习记者   孙  璐)

来源:中国社会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