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阳新闻 潮阳青年 查看内容

点赞!潮阳青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2025-3-17 15:07|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938| 评论:0

摘要: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新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争 ...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厚植爱农情怀、练就新农本领,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开展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评选表彰工作。2023年11月,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表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决定》,广东共19名青年被授予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来自潮阳区关埠镇的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林岳锋就是其中之一。



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是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在涉农创业、乡村治理、科技兴农、乡村社会实践等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作出积极贡献的青年人才的全国性奖项,旨在选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青年人才,示范引领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大舞台挺膺担当、贡献力量。



农村青年出城再返乡

从农村去往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一心扎根,在土地上耕耘,林岳锋选择了一条同龄人少走的路。

2012年,18岁的他在嘉应学院建筑专业进行函授学习,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他辗转在东莞、上海、江苏各地的建筑工地,从杂工、测量助理再到测量队长,兢兢业业做了四年,一步步晋升为现场总工,每个月薪水达到了一万元。林岳锋说,自己虽然读书没有很优秀,但在对待个人事业上,一直都脚踏实地、有目标、有激情,“刚进入建筑行业时是从学徒做起的,那时候连最简单的测量仪器锥图都认不得。最初一年半,每天六点起床,在工地工作到晚上十点,我给自己定下目标,不轻易跳槽,不随便转行,稳扎稳打学进去,最后要能独当一面才行。”勤奋努力,加上自我鞭策,他逐渐在建筑行业站稳脚跟。到2016年,他已经在清远的一个工程项目中担任现场总工,负责统筹安排现场所有的技术工作和工程进度。

“那年我才22岁,很年轻啊,大大小小的工程项目也做了十几个,拥有技术岗和管理岗的经验,收入也在水涨船高。我想,如果按部就班做下去,事业一定越来越稳固。”



汕头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基地。

(受访者供图)

就是这时候,汕头老家的父亲向林岳锋提出了回家帮忙经营农业合作社的想法。父亲50多岁了,是一名农民,种水稻种了十多年。小的时候,他常跟在父亲身后去水稻田里玩耍、发呆。稻田的清香、父辈辛劳忙碌的身影,是他童年里最深的印记。可是对于种田,林岳锋感觉既陌生,又熟悉,“虽然常跟着下田,但对于种水稻,水稻加工、销售这些事,我基本是一窍不通。”

从2000年租地50亩种粮以来,父亲种田的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经过流转土地进行承包经营,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多亩,父亲带领当地100多户种植散户成立了锦沣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如今的8500多亩。

“在潮阳,我们家被称作是种粮大户,但其实生产经营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不少问题。”在城市打工的几年里,林岳锋每年过年都会回家,听父亲谈论起合作社的情况,他很明确地意识到,合作社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工作模式,生产效率并不高。“我爸可能看得出我有更好的方案,所以劝我回家,帮帮他。”

对父亲、稻田、土地的情感,在他的内心深处累积沉淀,心里权衡了几轮后,林岳锋决定返乡。



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受访者供图)

“其实这个过程没有很挣扎,虽然我已经有能力在城市立足了,但种田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我希望想办法帮他延续下去。而且我也留意到政府出台了不少助农政策,扶持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回忆起做选择的过程,林岳锋并没有流露出遗憾或无奈的情绪,他很清楚自己是带着责任返乡的,发展农业并不是另一条更轻松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种水稻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填饱我们每个人的肚子,即便是人无法消化的品种,也可以用来喂养牲畜。它是维系生命的根本。”

2016年,返乡的他迎来了生活的180度大转变,而对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说,林岳锋的加入也成为一个重大转机。

这些年,林岳锋下田种过水稻,后来又洗脚上岸担起合作社总经理的事务,除了直接参与一线实践,他也参与许多由政府主办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培训课程,学习科技兴农、经营管理、商业的相关知识。时间一晃,七年过去了。如今,林岳锋在自己出生的潮阳农村安了家,雇佣一批长期的技术工人,集合全家之力,有序高效地经营着农业合作社。父亲和母亲负责田间的技术管理,弟弟负责农机设备和大米加工,妻子负责品牌和后台运营,而他也已经成长为一名日益成熟的农业经理人,带领着小家和附近千余名农户,继续开拓着科技兴农,奔赴富足生活的道路。

新农人的传统与革新之路

回乡后,在参与合作社从前端种植到后端销售的全流程生产过程中,林岳锋很快就看出了合作社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合作社之前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一些劳力是被浪费的。同时,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程度不够高,运用科技、引进新技术的理念也不够强。”



汕头“新农人”林岳锋。(受访者供图)

在思考如何对合作社进行改制时,林岳锋发现原先在建筑行业学习到的管理经验也许能派上用途,“之前我在上海的一家工程公司负责过工地统筹的工作,项目合作方是一家日本建筑企业,采取的是日方的管理标准,那时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个集体,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分工责任必须明确到个人。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刚回来的时候,合作社的规章制度不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也不明晰,虽然说每个人有自己的技术,但是发挥不出来。”

林岳锋尝试将学习到的管理经验移用至农业合作社,改制的第一步,就是优化管理模式,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度,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合作社的管理架构很快就搭建起来了。现在合作社每条线上都有专门的负责人,生产线上有多少个生产队长,每个队长下面有多少个技术员,谁负责什么方面,分工很明确很细。”

与此同时,林岳锋大胆引入先进设备和技术,推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过去用手插秧、晒谷,用小拖拉机帮忙耙田,速度慢,辛苦又费力。要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就要坚持藏粮于技,靠科技种地。”



林岳锋学习操作无人机。(受访者供图)

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声波技术——通过用超声波给水稻种子“洗澡”,合作社水稻的年产量上升了10%—20%,成为汕头第一个“吃”水稻超声波这只“螃蟹”的合作社;积极在当地开展无人机植保作业、无人机水稻直播、水稻“三控”技术推广应用;购置新设备、新机器——翻土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广泛应用于犁田、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农作效率,“现在合作社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90%了,效率提升得非常明显。比如一台插秧机一天的工作面积能覆盖40到50亩左右的农田,相当于节省了50个人工。”

回乡的头两年,林岳锋跟着“种田能手”父亲和弟弟在田间里从零学起,选种、育秧、插秧、施肥、收割,整个种植流程一个也没落下,天天往地里跑,向有多年种植经验的种粮大户学习,注重科学种粮、绿色种粮。“比如预防病虫害,有经验的老农人会在育秧这个环节就开始采取措施。什么时候该插秧、什么时候施肥、喷药,这个时间点的把握是最难的,这些都有赖老农人的技术。”

尽管科技兴农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但林岳锋对于老一辈农人的建议从不怠慢,对他们抱有极大的尊重,“技术可以提高效率,现代农业必定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但目前水稻种植仍然离不开老一辈长年累月的田野经验和丰富的种植知识,在这一点上,我们年轻人是需要向老农人多多学习的。”

林岳锋还把目光瞄准了品牌建设,在他看来,农业不太重视品牌建设,从长远来说,这对农业的发展很不利。“品牌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必须投入,像打造‘锦沣’这个品牌,我就投入了十几万。”



2021年,合作社获评“广东丝苗米品牌示范基地”。(受访者供图)

合作社为了打造“锦沣粮”品牌,积极尝试线上线下等多元化展示展销,拓宽销售渠道,打响产品品牌,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粮食产销之路,同时发挥土地最大的价值。合作社生产的“象牙占”“汕美香 3 号”“金香丝苗”等一批较具名气的特色稻米品种,成功进入了城镇的超市,并借助淘宝、公众号商城、农信社商城等电商,进行多渠道全国销售。

11月末,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万多亩水稻的收割即将走向尾声,“新农人”林岳锋又将迎来新的丰收季,“今年早稻平均亩产干稻谷约1200斤,晚稻预计会丰收。”

备忘录里塞满了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的待办事项,每天睡醒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要盘算成本开销和各项风险管控,但谈到未来,林岳锋依然野心勃勃,“潮阳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正在进行稻谷烘干贮藏加工一体化提升的建设项目,这一系列项目建成以后,合作社还将引进新的智能化技术,不断提升效率,把我们的品牌做大做强。”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浠钒

校审:赵佳佳

终审:陈静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