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州新闻 潮州交警发布 查看内容

大吴泥塑,带你看看潮州的“车神”!

2025-3-15 16:01|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800| 评论:0

摘要:潮州,这片浸润着潮州文化、岭南文化的土地,孕育了一项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在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的大吴村,这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便以泥土为媒、以指尖为笔,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 ...


潮州,这片浸润着潮州文化、岭南文化的土地,孕育了一项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在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的大吴村,这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来,便以泥土为媒、以指尖为笔,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记录着粤东地区的民俗风情与历史记忆。当泥土在匠人手中捏造成形的瞬间,一方水土的文明基因也随之苏醒。

大吴泥塑又称“浮洋泥塑”“翁仔屏”“大吴安仔”等。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福建漳浦人吴静山随父亲在江苏无锡学习惠山泥塑后,南迁入潮州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大吴泥塑代代相传。



在2024年“岭南文化说交通安全”作品征集活动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广东传承人吴闻鑫先生创作了一件泥塑作品——《奚仲造车》。



这件作品以中国古代“造车始祖”奚仲为主人公,还原他带领工人制作车轮的场景。据传,奚仲是夏朝的一名工匠,东夷薛国人(今山东滕州),曾辅助大禹治水,后担任车服的官职,他发明了车轮,进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二轮马车,被称为“车神”或“车祖”。奚仲造车,对推动社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后来人们也尊称他为“交通安全之神”。

吴闻鑫先生采用大吴泥塑制作《奚仲造车》,这件作品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了“交通安全之神”,体现对造车鼻祖奚仲的敬意,也旨在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道路交通安全。作品将四千年的造车智慧与当代交通安全、交通文明熔铸在一起,使岭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了新生。

01

泥塑技艺与交通规则的共鸣





“车都是有轮子的,没有轮子,就不能形成一辆车。所以车轮对交通安全还是息息相关的。”吴闻鑫先生在介绍《奚仲造车》时说道。他认为,交通安全和造车一样,都讲究规则与秩序,不能随意而为。大吴泥塑“压泥成片 褶片成衣”的贴塑技艺,正暗合着交通文明的底层逻辑。



匠人先将湿泥压成薄片,再依照人物造型贴塑衣褶,使其更具动感与层次。看似行云流水的创作过程,实则需要对泥性的精准把控。“就像车轮必须严丝合缝,泥片的厚薄差之毫厘,整件作品便谬以千里。”吴闻鑫先生说道。

这种对规则的敬畏,恰似交通法规对速度的约束——在泥塑匠人手中,柔软的泥片因遵循力学规律成就飘逸之美;在道路行驶中,飞驰的车轮因恪守交通规则铸就平安之基。

02

泥塑与现代交通安全的对话



《奚仲造车》泥塑,运用“雕、塑、捏、贴、刻、印、彩”七法,再现奚仲带领工匠造车的场景,奚仲手指车轮,指导工匠将最后一块轮毂构件装入车轮;工匠眼神认真专注,仿佛人们开车时候的全神贯注。车轮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交通安全的问题。



奚仲是交通安全的“保护神”,但我们只有专心、小心、谨慎地开车,才能保护自身的安全,每个人都是自身交通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礼让不是怯懦,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吴闻鑫先生感慨道,“开车最重要的是守规则,不要贪快。让一让,有时候只是几秒钟的事,却能换来更多的安全。”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作为交通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应时刻牢记礼让的重要性。礼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文明素养,是对生命的保护。“你懂得礼让,你就安全。”
现代社会,车水马龙,人潮涌涌。看着这件泥塑作品,心中充满崇敬,感谢吴闻鑫先生将“交通安全之神”活生生地呈现在了人们眼前,祈愿世间充满幸福祥和、充满平安畅顺。让我们在这件作品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生命的意义:慢一点,静一点,稳一点,让一点,然后走得更远更远一点。

编辑:晓煌

来源:广东交警
初审:平凡终审:老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