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蓝色河畔 首页 潮南新闻 潮南政协 查看内容

【“汕作汕成”基层采风潮南篇(三)】潮南红场:将“春天”装进茶篓里

2025-3-8 17:40|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481| 评论: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潮南区聚焦做好“百千万工程”“特”的文章,以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如今,又是一年茶飘香,红场镇9000亩高山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旺季,茶农们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潮南区聚焦做好“百千万工程”“特”的文章,以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如今,又是一年茶飘香,红场镇9000亩高山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旺季,茶农们抢抓时令采摘春茶,将“春天”装进了茶篓里。





俗话说:春茶贵如金。这几天,红场镇苏林社区的这片茶园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今年200多亩春茶迎来了采摘期。记者也顺着茶香来到了这里,跟着茶农们学了一下茶青采摘的技巧。眼前这片绿色,给大伙带来了一年的新希望。

苏林社区种植茶树已有几十年历史,山坡上,一排排茶树青翠欲滴、层层叠叠。种茶不难,但种好茶却不易,茶农陈锡洪说,有时遇到特殊天气,当年茶叶产量就会锐减。这两年,他们从硬件设施入手,修建喷灌系统,提高茶园亩产效益。




茶农陈锡洪说:“我们来了以后就增设这个水管,干旱的时候就用山泉水来灌水,有灌水它这个芽发起来就比较嫩,能够长起来,制起来的茶质比较好,冲泡的时间比较长,茶味比较浓,有香味。”

采摘的茶青,经过晒青之后就倒进这些大竹篓里,进入摇青环节。记者在加工车间遇到了老朋友——制茶师傅李文龙。几年前采访的时候,李文龙已经负责管理这片茶园。那会,红场镇许多农户“埋头”种茶,却摸不准市场“脾气”,茶叶销售是个问题。如今,苏林社区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对茶园进行标准化管理,并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品种,茶叶不愁销路了,李文龙的大山茶梦也逐渐走向现实。




制茶师傅李文龙说:“茶的质量好不好,摇青是最重要的,一般在摇青的时候我一整天都在这里,大概一个半小时左右就摇一次青,像这个鸭屎香最少都是要五次,以前合作社才刚刚开始全部是自学的,后来有经过培训,技术就有改进了,现在最大的好处就是那茶要制作出来,销路就不用担心了,所以大家都有信心来发展茶叶产业。”

如今,这里的200多亩茶园种植了鸭屎香、白叶、八仙等多个品种,预计今年全年的产量可达9000斤,其中,鸭屎香和白叶占近一半,均价达每公斤500元。




广东亿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文凯说:“完善一些基础设施,首先就是水肥一体化;第二,在制茶设备上做了更新,包括一些优良种,不断去做更替,经过这几年的改良,我们的鸭屎香的口感,就目前我看来还是比较受大众欢迎的,像我们今年也去做了绿色食品的认证、以及圳品,深圳的圳品的认证。”

近年来,潮南红场立足生态底色,以“一村一品”项目为载体发展茶产业,持续做活“山”字文章,推动国家农业强镇建设,构建“生产基地化、品种名优化、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新格局,联农带农引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已发展茶园种植面积达9000亩,全镇茶叶产值达1.95亿元,带动村民参与茶叶的种植、管理、加工、销售,让满山绿叶成为当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小金叶”。




潮南区红场镇副镇长朱佳鑫说:“目前有3家茶叶企业,30家茶叶合作社,做家庭加工茶叶的有200多家。因为有企业的加入,茶农的技能、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提高,还有企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茶叶的价格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能够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我们村的集体收入。像我们红场农民的平均收入是每月人均2000元多一点,现在茶户好的话能够做到每月4000多块钱。”

来源:汕头橄榄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