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舞服饰
英歌舞服饰按照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设计,服装的颜色和图样各异,为舞蹈的表演有效增强了效果。 英歌舞服装多色彩鲜艳,主要颜色有“黄、黑、红、绿”等。服装上一般绣有麒麟、龙等图案,延续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色彩和传统纹样。此外,英歌舞的服装也大致可分为戏装和全黑或全白的鬼面脸谱的装束。
服饰是一个时代编织手艺和历史文化的映射 普宁英歌舞服饰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过去的服装式样与英歌舞的起源有很大关系。 有一种说法,认为英歌舞发源自民间武术。在明末清初,潮汕沿海常有倭寇盗匪出没,农民百姓深受其害,加之官府地主豪强欺压,百姓为捍卫自己的家园,练武习艺之风日盛。许多乡社多设拳间武馆,练举舞棒。明清两代,武馆屡遭查禁,没收枪械,民众不得不变通手法,将长棒截为短棒,结合南拳马步练艺,称为练舞以遮耳目。

据普宁旱塘村村民传述,乾隆年间,该村村民成枝撇不满地主豪强欺压,徒步前往南少林寺学武,返乡后即在乡里东南西北四个门头及旱塘主村开设五个拳馆,传授武术。 拳馆遭禁后,便以拳术为基础,以双短棒为器具,创编了早期的英歌舞。

英歌舞服装形似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服饰,衣服一般配有短鞑,由当地土布料制成,有吸汗透气的特点。现在的服饰主要为丝制成分,适应了舞台效果的需要。 过去的普宁英歌舞主要在各地方村落中表演,服装制作的主要目的是方便舒适。英歌舞发展至今,为走向更大的舞台,需要在舞台灯光下拥有更绚丽的色彩呈现,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因此英歌舞的服饰材料也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改进。
 总体上,英歌服饰在遵循梁山好汉形象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场景光线进行材质改造,为观众带来更多视觉效果。脸谱方面,在汲取戏剧脸谱基础上,结合自身艺术重点,着重在脸谱眼、鼻、口的着色勾形上反映不同英雄形象,创作出许多体现英雄共性,又突出了不同英雄个性特征的英歌脸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