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侠 摄 外地传入之说
《汕头日报》曾将潮阳西胪镇的尖山英歌称为潮汕快板英歌的“鼻祖”,而关于尖山英歌的来历,当地就一直流传着先祖从福建移民创寨并带来英歌技艺的传说。 相传,自公元1573年开始,也就明神宗的万历年间,尖山一世祖以勘舆家的身份,多次从莆田来到西胪尖山一带给人家看风水,看到尖山灵气,便移居在尖山创寨。尖山一世祖是一个身怀英歌技艺的人,其弟也随他一起迁居潮汕,后来在普宁一带落户,这也是尖山的英歌与普宁英歌风格相似,都为快板英歌的原因。后来随着人口增长,英歌技艺逐渐传播,大约到了八九世祖,尖山组织了英歌队,在农闲或节假日在晒谷场上随兴而舞,随兴而唱。随着队伍的扩大和完善,尖山英歌队便受聘到各地演出,先后曾到铜盂、南山、桑田、西胪、波美等地演出,颇受欢迎。据说尖山英歌队一次受聘到南山一带演出时,曾和一个戏班竞赛,结果尖山英歌以舞姿优美、唱声嘹亮、阵容整齐和技艺熟练而压倒了戏班。根据该乡英歌老艺人回忆,当年的英歌队还会用闽南话演唱小调,例如:“送郎送到杨柳坡,酒瓶酒表哥哥,哥哥去了有多久,不见哥哥无奈何,哟呀哟,哟呀哟,敲锣打鼓唱英歌。”用闽南语演唱正说明了它的来历。 而另一种外地传入的说法认为,英歌可能由山东的“大鼓子秧歌”演化而来,因为山东用双手执双槌各击花鼓子双鼓面,与潮阳英歌舞所执的双棒槌相似。但是有学者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分析直接予以否定,认为,英歌舞与花鼓的表演主题内容、舞者群体、舞蹈语言的差异性极其显著且播布区互异,英歌舞源自花鼓可能性微乎其微。例如,秧歌、花鼓一般有男女对唱对舞,不少是体现男女相悦的,是和合之美;而英歌舞则是完全纯男子舞蹈,主题的表现内容是阳刚之气的英雄气概,是战斗之美,即使是原本水浒中的女性角色如孙二娘、顾大嫂都是男扮女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