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英歌舞源起之说,众说纷纭探渊源 3 —— 傩舞遗存之说

2025-2-7 14:29|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953| 评论:0|来自:潮人陈益群 持恒书屋

摘要:胡洪侠 摄三、傩舞遗存之说这个观点源自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隗芾教授,他在《论潮汕民俗中的傩形态及其改造》一提出了“英歌舞是潮汕民族中比较典型的傩遗存”的观点,认为英歌舞由古代祭祀仪式傩舞进化而来, ...

胡洪侠 摄

三、傩舞遗存之说

这个观点源自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隗芾教授,他在《论潮汕民俗中的傩形态及其改造》一提出了“英歌舞是潮汕民族中比较典型的傩遗存”的观点,认为英歌舞由古代祭祀仪式傩舞进化而来,与先民的神鬼意识和图腾崇拜有关。
隗芾款授认为,把英歌舞追溯为表演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这是一个错误,这是流,而不是源,因为从水浒故事至今不过五、六百年,而从英歌舞所反映的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上看,它正是由古代摊舞进化而来。为此,他列出了七大佐证:
一、英歌舞也崇拜田元帅,这是青蛙图腾崇拜的遗存,与水浒英雄故事毫不相关。
二、英歌舞中,除几位主角被赋于水浒英雄名字外,大部分无名,脸谱是鬼 脸,多显凶杀之气,可见其主要是为驱鬼逐疫之用。
三、农村中表演,至今仍被邀入家中登堂入室,各个角落跳一遍,直接目的是驱除恶疫病病之鬼,祈求平安。
四、引舞者现在身份是时迁,手中舞蛇用以联络。有的研究者说:蛇就是由时迁所拿的火把衍化而来。这实在过于牵强。这蛇其实就是前引《广东新语》中所记古滩礼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苇长鞭,其用途是鸣鞭驱鬼。现代英歌舞中的时迁,脸谱为黑白鬼面,并不按戏剧中三花脸的画谱。其舞蛇开路,功用正与鸣鞭同。福佬人是从福建莆田向潮州地区发展的。福建崇蛇,“闽”字本身就是指门内祀蛇的民族。因此外来文化中几乎一切绳索类物均化为蛇。如佛教中四大天王中西方广目天王手中所持,在古印度教中是一绳索,到中国即被衍化为蛇,这都与中国先民崇蛇有关。
五、英歌舞演员有的在上衣背后画有交叉的双剑,这也是古傩礼中用桃木剑驱鬼的遗迹。
六、英歌舞演员配合动作发出各种声音,有时是尖叫,这是仿鬼叫的遗存。
七、英歌舞后棚队中有一对戴面具的老人,称师公、师婆。这是傩礼中傩公、傩母的遗存。太仓顾张思编《土风录》时,引《秦中岁时记》曰:“岁 除日,进傩皆作鬼神状,内二老貌,为傩公傩母。”此风与西秦戏等一起传到潮汕,至今几乎未变。
综上所述可以证明,今日潮汕之英歌舞即由古傩舞发展而来。舞者之鬼怪脸谱,即古傩中十二兽变化而来。同时,隗芾教授还认为,舞者口中的呐喊声,即古傩中的“傩!傩!”之声,舞者手执之木槌,即古傩中之戈、盾变形,英歌舞的队形变化即古傩之驱鬼动作。
隗芾教授是一个有趣的人。他是满族人,到汕头大学任教以后,便全身心投入到潮汕地方文化的研究中,而且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他总觉得原来的地方潮学研究太过于就事论事,从研究的方法论上讲,隗芾教授会站的比较高,视野更开阔,他提倡要用世界的眼光、要用中华文明的大视角来看待和分析潮汕文化,关于英歌舞是古傩文化遗存的观点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年,他首先是从脸谱出发而得出这样的推论,他认为,所有的脸谱都是古傩文化的遗留下来的,而且坚定地不容他人反驳地。他同时认为,英歌舞发展到今天,不过是使观者(也包括舞者)脱离了驱鬼逐疫的初衷,而进入对阳刚之舞的欣赏。
对于这个观点,存在许多不同的意见。首先隗芾教授的观点只是假设和推理,缺乏实在的文字记载或其他确凿的证据,而且英歌舞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等元素明显都是来自中原的汉文化,古傩文化是历史悠久的当地文化产物,为什么会在明朝的时候发生突变?另外。英歌舞的脸谱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源自戏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