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App下载

蓝色河畔

英歌舞源起之说,众说纷纭探渊源 1——祭孔仪式之说

2025-2-7 14:27| 发布者:蓝色河畔| 查看:983| 评论:0|原作者:陈益群|来自:潮人陈益群 持恒书屋

摘要: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罗曼•罗兰(法国哲学家 ) 英歌舞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虽然也经历过蛰伏的阶段,但总能卷土重来,而且其规 ...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罗曼•罗兰(法国哲学家 )

英歌舞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虽然也经历过蛰伏的阶段,但总能卷土重来,而且其规模和影响力在今天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不仅英歌舞的队伍多,参加的人数多,而且早已超越了它原本参与表演的特定范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实现了突破,走出了“营老爷”的局限,而且还走出潮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伴随着专业英歌队的出现,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也开始成熟,这使它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力进一步增强,影响力自然也与日俱增。
那么,英歌舞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变化的?当我们在探索它的发展历史的时候,却发现,由于历史资料记载的缺失,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也不妨成为今天研究英歌舞的参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很难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单线条发展,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生活乃源头活水,可以不断地丰富艺术的表现内容,最终才汇聚成滔滔江河之水。


一、祭孔仪式之说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一些研究者认为,英歌舞发端于潮阳县城棉城,旧时,位于潮阳棉城的孔庙每年八月廿七日都有举行重大的仪式祭拜孔子,祭拜仪式配有整套的音乐和舞蹈,歌舞的结合从形式上与英歌舞契合,且舞者有“执短竹”的仪式,与英歌舞者“执短棒”而舞有近似之处,同时,以棉城为代表的慢板英歌仪式感很强,有庄重沉稳的特质,由此认为由,英歌舞可能源自祭孔的歌舞。
潮阳县志曾有祭孔仪式“舞制”的记载:“用舞生三十六人,左十八,右十八,左手执签,右手秉翟,舞部用簇节二架,朱竿龙首衔五色线九节,舞长执之以为缀兆,疾徐、行立、进止之,则以导舞焉。”也就是说,当年潮阳祭孔活动的舞者为36人分成两队,会手持竹木祭器,运动着前行,英歌舞正是由此仪式改造而成。
但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问。祭孔乐舞是孔庙祭祀大典的专用乐舞,它以乐、歌、舞配合于礼,是孔庙释奠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孔乐舞的特点是庄严肃穆,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舞蹈动作谦逊礼让,立德立容,体现了儒家的和合思想,乐与舞都是有规制的,不可擅自改动。自西汉以来,历代皇帝对于祭孔乐舞的编制、乐器、歌章、舞谱都以“钦定”之令下达。自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起,有专门制作的以颂扬孔子为内容的乐舞。此后,代代相袭至今。

具体内容
舞蹈有“八佾之舞”或“六佾之舞”,传播的都是礼仪文化,教大家怎么做到彬彬有礼,进退有据。佾舞又有文、武之分。跳“文舞”的舞者,手持龠(yue)翟(di)(一手拿笛子,一手来羽毛),象征文德。跳“武舞”的舞者手持干戈,象征武功。 在跳佾舞时,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节,称为“节生”。其作用为发号施令。站在露台东西两侧被称为“东节”、“西节”。当东节下令“起舞”时,佾舞生配合诗乐的节奏起舞,当西节下令“舞止”时,则恢复肃立姿态。每一献艺礼有三十二个舞姿,三献礼共有九十六个舞姿。 身躯动作为正面、鞠身、侧面、回身、直身。手势有起手、垂手、出手、拱手、挽手。步子有进步、退步。屈身出手下伸为“授”,再屈身出手上举为“接”,拱手后退为“辞”,拱手向左右为“让”,低首屈身拱手为“谦”,出手两肘拱手齐心为“揖”,低首屈身至地为“拜”,屈膝至地为“跽”,点首为“叩头”,从有关资料就可以看出,孔子一生强调礼,所谓的舞蹈其实就是古代礼仪的规范动作展示,没有不符合礼仪的跳跃动作。而且在这个端庄严肃的歌舞里更不可能有面具和脸谱的出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