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的流量”再次“花落” 英歌舞! ![]() 近日 携程公布的 《2024龙年春节旅行报告》显示 丰富多元的民俗活动 成为游客新春出游的主要选择 其中 汕头英歌舞展演 登顶春节最热门民俗活动 ![]() 大年初五 “中华英歌•舞动汕头” 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 在汕头潮阳文光塔举行 15支英歌队 近千名“舞者” 该巡游活动吸引15万人到现场观看 3720万人观看直播 全网相关信息1.10万则 综合阅读量超14亿次 登上微博热搜全国榜 惟妙惟肖的扮相 铿锵有力的呐喊 气势十足的表演 一种激昂向上的力量扑面而来 这就是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 千里驱车 飞奔汕头 只为一睹英歌舞的风采 ![]() 流传数百年的“中华战舞” 何以能接住这“泼天的流量”? 历史之悠久——“火出圈”的背后是数百年文化底蕴。 英歌舞是潮汕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历史,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经时间和岁月的洗礼,潮阳英歌舞在不同族群、地域文化的碰撞中融合发展,注入了劲拳矫腿,产生了不同的英歌流派、风格,若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 英歌舞“舞”的是什么?英歌舞叙述的故事相对固定,表演主要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四回,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走在队伍最前列的,一般是一身黑衣,手拿长蛇的时迁;时迁之后,依次还有“头槌”“二槌”作为领舞者,“头槌”“二槌”多为红面红须,扮演者多为秦明或关胜;或是黑面黑须,扮演者多是黑旋风李逵。部分地区的英歌舞还会有“三槌”“四槌”的角色,多是鲁智深和武松。 英歌舞如何“舞”?舞者脸上画着不同的脸谱,在锣鼓的伴奏下,双手执棒相互击打起,队形不断变化,包括长蛇挺近、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大大增加了英歌舞的观赏性,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 脍炙人口的水浒英雄故事为英歌舞“注入灵魂”,充满热血和激情的舞蹈形式,也恰恰展现了一代代潮人“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群体精神特征,让英歌舞更具吸引力。 群众基础之深厚——鼓槌声起,万人引颈。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歌舞在潮阳、潮南和濠江等地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其中,在汕头潮阳,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 英歌跳的,是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是蓬勃的生命力。每到年俗巡演,英歌舞舞过最热闹的街巷、广场,上万人同看同呼,同游同乐。英歌舞表演时背靠背、肩并肩舞棒,腾挪飞跃、动感十足,带有浓浓的中国年节的喜庆色彩。也体现了潮汕人的刚勇、魄力和团队凝聚力,更引发起围观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 ![]() 英歌舞的棒槌声、锣鼓声、吼叫声……共同组成了潮汕人的集体记忆,成为维系潮汕族群团结一心的情感纽带,也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很好的共情力,唤醒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 传承创新之活跃——油彩面谱下,是一张张年轻面孔。 在汕头,最小的英歌舞者还不到30个月大;在汕头,还有一支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的女子英歌队,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大型英歌舞展演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打头阵”……英歌舞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人。 ▲不足30个月的“小时迁” ![]() 英歌舞如何吸引年轻人?过去一年多,“英歌热”发轫于网上,短视频、Vlog等新媒体“原汁原味”地展现着舞蹈现场的视觉震撼,将传统脸谱、华丽服饰、炫目色彩与青年气息完美融合,用更多全新的表达来丰富这一古老艺术的“打开方式”,为大众亲近英歌提供了便捷的切入口,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英歌舞。 ▲英歌进校园 英歌舞传承300多年长演不衰,有赖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更有赖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不断创新。英歌舞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走进校园、社区,改进表演内容,开发文创产品,正焕发出与时俱进的新活力。 “泼天的流量”降临 是实力使然 也是时代机遇使然 期待英歌舞 将这“泼天流量”久久留住 不断“出圈”“出海” 我们期待,在这清脆而密集的鼓点里 舞出英歌舞更持久的生命力舞出一条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快汕头高质量发展 带来更多新动能 编辑:许钊达 校对:翁夏 审核:陈群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