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754 - 88943210
  • 0
摄影集 | 潮汕非遗中的“守”艺人
蓝色河畔 2023-7-21 19:02
12014 0
摘要: 剪纸潮阳剪纸是汕头市潮阳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与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并称“潮阳民间艺术三宝”。潮阳剪纸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 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 ...

全文共4371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潮汕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非遗资源丰沛,其中,潮汕的非遗工艺美术更以精妙构思、精湛工艺而享有盛名。而这些精妙绝伦的工艺精品背后是孜孜不倦的手艺人。我们借此机会走入四位非遗传承人的日常创作中,包括剪纸、嵌瓷、木雕和珠绣,用照片以及文字记录非遗民间艺术的诞生过程,感受他们对非遗的热忱和坚持。


每个手艺人手中的物件各式各样,剪纸是手执剪刀,嵌瓷是手拿缶刀、铁钳和灰匙,木雕是手握刻刀,珠绣是手捻绣针。但每个手艺人都在自己创造的一片天地中共同地守护着潮汕的非遗,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成就感。


他们不只是手艺人,更是非遗的“守”艺人。





剪纸



潮阳剪纸是汕头市潮阳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与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并称“潮阳民间艺术三宝”。潮阳剪纸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诞、 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祥瑞题材,一般在游神赛会、元宵关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中用作装饰以渲染喜庆气氛,另外也表现一些日常生活内容,如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市井百姓等。




潮阳剪纸传承人——陈小燕



陈小燕,70后,广东汕头潮阳人。五岁的她就会拿起剪刀跟着“厝边老叔老婶”剪一些简单的花草虫鱼,至今剪纸已经有三十余年,陈小燕的剪纸作品曾获得多项大奖,同时也在不断拓宽剪纸的应用范围和形式。


“小时候,当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剪出第一个简单图案的时候,我就深深地迷恋上了剪纸,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带给我别人无法理解的乐趣。”



平凡的日常生活就是陈小燕的灵感和素材来源,正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给予了她不断创作的灵感源泉。


“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做饭,或者是穿着打扮,或者是接待客人学生。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瞬间,我都是会把它记录下来。另外还有一种是也比较关注国家一些政策啊,或者是对我们对生活未来的目标,还有节日气氛啊,这些我都会记录下来,作为灵感创作。”




一张红纸,一把剪子,一双巧手,在一片红色中起伏,随着手臂的挥舞,零星细碎的红纸点掉落,一幅美丽的画卷就在红纸上显现出来了。




剪纸是工作,更是记录生活。拿起剪刀、托起红纸的陈小燕总是面带笑容,沉浸在创作的过程中。


“我每天都必须得做,每天都必须剪纸,就是陆陆续续的剪,就是没有停过。每天都剪一点点,平衡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剪一朵花,在没空的话都要剪一点,这样不把那些事情堆到一起。你看我心态确实很好,每天都很开心。我从剪纸里面得到了快乐,得到了认可。”


陈小燕在剪纸这一领域不断地创新,将生活中的场景向剪纸创作中输送、同时,也在不断拓宽剪纸作品的生活应用场景、将剪纸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剪纸先前在潮阳地区是祭神拜寺的贡品贴在鸡鸭鹅贡品上面,然而“一贴,拜好了,等下就烧掉了,就几天的工夫就没了,我就想把它保存下来”,陈小燕就尝试将祭神拜寺固定场合使用的剪纸改变到生活当中,经过裱框或者拍照的形式,让原本只为祭祀所用的剪纸得以保存和记录。



在陈小燕的剪纸作品中,能看到时事的变迁,也能看到潮汕的民俗人物和场景。陈小燕一直在致力于用剪纸来讲中国文化和潮汕的民俗文化,为潮阳剪纸以及潮汕的非遗吸引了更多关注。




嵌瓷



嵌瓷是潮汕及闽南地区独有的建筑装饰工艺,是潮汕非遗重要的组成部分,“厝角头有戏出”中指的就是嵌瓷。嵌瓷是以绘画、雕塑为基础用专门烧制的彩釉瓷片粘嵌出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等艺术造型,对庙宇和建筑物的屋顶、墙壁等部分进行装饰。嵌瓷作品的造型生动,五彩缤纷,富丽堂皇,且经得起风吹雨淋,久不褪色。




嵌瓷传承人——许少雄



大寮嵌瓷传承人许少雄,今年52岁,广东汕头人,出生于嵌瓷世家,从事嵌瓷创作已有三十余年,为国内外数十个寺庙、祠堂、民居制作了大量的嵌瓷装饰。


“我从小接触嵌瓷,它其实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去了。刚开始会觉得一辈子做一个东西可能会枯燥,但是对我们来说,能够从中吸取到很多有用的、好的东西,就比如创作一个作品,做出来的东西比想的东西更完美的时候,就会特别有成就感。”




许少雄嵌瓷制作时的创作灵感一般来自于传说故事和民俗,或者是按照要求的题材再加以创作,包括寺庙的工程或者个人定制。


“一般有了那个灵感,我们就要去想该怎么用什么形式去表达。所以我们就要像在我们脑中有一个想法就像我们电影,然后地看看你用什么题材,或者用什么融入来表达。”





一个嵌瓷作品的诞生主要经过塑胚胎、剪瓷、镶嵌瓷片以及最后的调整修饰这四个步骤。塑完灰胚后,就进入到剪瓷和贴瓷阶段,这两个步骤交互进行着,是最复杂精细的步骤。


在作品被赋予色彩前,散落在地上的瓷片看起来是碎片化的、无序的,而完整的作品早已呈现在许少雄的脑海中。挑选颜色,敲开瓷碗,比对大小根据脑海中的画面熟练地钳制出一瓣花瓣、一节竹子、一片树叶......渐渐地,一切的无序都变成了有序的美,变得灵动起来。


瓷片的数量和钳制的工作量随着物体刻画的精细度增加,像鸟类,或是颜色、质感比较丰富的物体,则需要大量的瓷片来增加细节,提高嵌瓷作品的层次感和丰富度,让作品所描绘的物体变得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从屋顶上“走下来”




经过不断的探索,许少雄改进了制作技艺,不仅制作出可360°观看的嵌瓷作品,更是将嵌瓷从屋顶带到室内,让嵌瓷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如挂屏、立体件、圆盘装饰等、成为了可供陈设和近观的艺术品,为嵌瓷技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木雕


供图:何汉林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潮汕木雕以聚漆贴金于木雕以及镂空雕的技艺为其特色而传名于世、始于唐代,清代至民国是全盛期。潮汕木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冬种不同的民间艺术的长处,融汇成独特风格,是中国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流派。



木雕传承人——何汉林



潮州木雕传承人何汉林,今年64岁,广东汕头人,和木头“打交道”已有四十余年。17岁即随父学艺,从最基础的磨刀开始练习基本功,凭借着扎实的雕刻功底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何汉林的作品广受好评,屡被收藏及获奖。


“学习木雕除了学雕刻还要学绘画、立体构图、铁器、木工、油漆等等,学习和吸取经验的时间偏长,没有三、五年都很难入门。有的十年都出不了自己的作品,要制作出获得认可的作品并且售卖出去,还需要评奖评级来获得名气,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何汉林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植物的身影,自然界中的植物有自己的生长方向,木雕里的植物亦是。何汉林在设计和雕刻的时候,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将植物生长成能被轻易识别出来的样子,无论是竖着抑或是横着的、这也是创作中比较费心思的部分,因为定制的尺寸并不是都是符合一般设想的状态,这也同样地印证在木雕作品中其它物体的设计和创作中。因而雕刻前的设计布局和画稿显得尤为重要。除了植物,木雕的创作题材也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虾蟹、博古等。


“创作灵感就是很简单,一块木头就这样形成就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东西。”





木雕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是木头本身的颜色,没有经过上色,最多也仅是上金漆。有别于其它被赋予颜色的作品,木雕是靠手艺人对于物体形状、特征的熟悉度,在一敲一刻一推中,让形态各异的物体从木头中活过来。



“别人一看到我创作的木雕里面的鸟,就能分辨出那是我的作品。”


鸟类是何汉林最为擅长刻的,为了能够凸显不司的鸟的特征,何汉林在设计画稿时需要将不同种类的鸟的特征进行夸张化和变形,包括身形、喙、羽毛、爪子等等。



雕刻出一幅真正的精品,需要几个月到几年不等。何汉林表示,因为上了年纪,留给自己创作的时间不多了,每做完一个作品就卖出去一件,自己也想要保留一些作品,所以非常珍惜创作的时间。每卖出去一件,何汉林又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进行再制作以保留自己的作品


“他们觉得我辛苦,整天工作,但是其实我很享受。每天雕一点,雕出来就很有成就感。”


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初衷的坚守成为何汉林木雕创作的精神动力,使他对木雕这一非遗技艺不断守正创新。




珠绣



珠绣起源于隋唐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已有千年的历史,是潮绣艺术表达中的一大类别,珠绣现主要分布于潮州市及其周边区县。珠绣作品从民间戏剧舞台上珠光宝气的戏服,到妇女的头饰、衣服、珠花等无所不有,既有时尚潮流的欧美浪漫风格,又有典雅、底蕴深醇的东方文化及民族魅力。与传统刺绣艺术不同珠绣不仅限于通过不同色彩的丝线来表达图案,而是运用珠、片与线来共同表达画面和传达意境




珠绣传承人——宋蓝燕



潮绣珠绣传承人宋蓝燕,今年41岁,广东潮州人。她于书香家庭中成长,热爱潮绣珠绣,从小受绣娘母亲的传授,学会潮绣穿针引线与珠绣固片串珠,后从婚纱行业转为专门从事潮绣珠绣事业,绣制的作品曾多次获奖。


“我的母亲原来是一位绣娘,我从小穿的衣服都是她绣出来的。所以她培养了我从小对珠子的兴趣。我妈会将用剩下的珠子给我玩,也教会了我穿针引线。”


原先从事婚纱设计的宋蓝燕就已经开始思考把珠绣、潮绣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从把中式图案应用在礼服上面,受到了欢迎,从中收获的成就和满足感支持着她在传承和创新珠绣潮绣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所有的珠绣创作者都有潮绣的基础,宋蓝燕同时作为潮绣和珠绣的传承人,潮绣为她进行珠绣的学习和创作打下了技术基础。



珠绣的装饰形象是通过珠子作点,用线穿连组合而成。在珠绣画的创作中,画稿图大约需要一个月,随后便是准备原材料的漫长过程。而当前大部分的绣娘,只会按给定的图案绣制,并不能够自主进行创作,这也使得珠绣的传承变得困难。



穿针引线,串珠,绣制,伴随着左右手的上下配合,珠子的光泽和色彩在画布上徐徐铺开。利用不同粗细、不同疏密、不同方向、不同珠型、不同大小以及不同色调等的珠子,构成层次丰富、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



在珠绣的创作中,各处的景点、建筑、植物或者仅是一个寓意,都能作为宋蓝燕的创作灵感转化到作品中,她的作品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传递美好的意境和愿望。


后记





潮汕地区作为历史悠久、民间文化丰富的文化之乡,非遗方面品类丰富、形态多样。在记录的过程中,时时会被手艺人的高超的技艺和精妙绝伦的作品所震撼,更为他们的那份热爱和坚持所佩服。


然而,守艺不易。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传播中,面临着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首先,传承人群青黄不接,出现了“人亡艺绝、人死歌绝”的现象。非遗项目与传承人两者不可分离、如今,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技艺濒临消亡。其次,传承人以及所制作的作品的价值未被社会广泛认可。一方面,从事非遗这一工作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且非遗技艺的学习和制作作品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并且尚未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来获取稳定的收入,年轻人会觉得从事这项工作成就感不足,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放弃进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缺乏感情、缺少认同感。


因此,守艺任重而道远,绝非只凭借非遗传承人们的力量就能达成,仍然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产生合力来守护与传承。



— END —


图文|罗幸

排版|罗幸 肖严婧娴

指导老师|凌学敏

审核|洪蒙典 刘佳


- 往期推荐 -

深度|衣服会说话

人物|肖有河:胶片四十载,光影间起伏

特稿|她们被贴上了“黄色”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汕头草根播报」,搜索「stucaogenbobao」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评论
快速评论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APP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3, Hepan.com Cloud.    Powered by hepan.com Discuz!X3.4    粤B2-20080418 粤ICP备11103827号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4-88943210 举报邮箱:help@hepan.com 粤公网安备 44050702000900号

GMT+8, 2025-1-21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