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云 / 潮剧名人之编剧 1909~1993 普宁泥沟村人,潮剧编剧、诗人、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历史系。青年时期就倾向左派,与共产党人黄声、李雪光、赖少其等早有交往。大学毕业后回乡从教,先后在普宁简易师范学校、省立韩山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1938年与黄声创办西山公学,任名誉校长。1949年在河婆参加中共潮汕干校教育班工作,同年10月随军进城,任军代表和民主同盟汕头分部主任。1950年任汕头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1952年任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常委、汕头市政协副主席。1954年当选汕头市副市长。1956年,由他执笔整理编剧的潮剧《苏六娘》,在广东潮剧院首演,并摄制成潮剧艺术影片,风行海内外。此剧和他创作的《剪辫记》《程咬金宿店》《双喜店》《双解元》《判妻》和《南荆钗记》等著名喜剧,在潮剧舞台艺术上独树一帜。代表作收入《张华云喜剧集》《筑秋场集》(诗集)《潮汕竹枝百唱》等。 《苏六娘》广东省潮剧团演出(1956年)。 黄一清 / 潮剧名人之编剧 1921~1994 揭阳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潮汕抗日前线随军工作队负责宣传工作。1945年参加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1947年参加潮汕人民抗征队,后担任丰顺县武工队长。1948年在揭阳游击区任区委书记兼武工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潮汕地区从事文化工作,曾创作以土改斗争为题材的潮剧《洪厝埔血案》(合作),及反映革命斗争的潮剧《江秀卿》,由潮汕文联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56年调广东汉剧团任团长。1957年带团赴京在怀仁堂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接见。1957年创作小歌剧《火计》,发表在《剧本》月刊上。1960年在汕头地区任文化局长,创作现代汉剧《一门忠烈》,在粤东一带演出。1962年调广东汉剧院任院长,与陶金等集体编写古装汉剧《齐王求将》,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汉剧艺术影片。1966年任中共梅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参加集体创作现代汉剧《一袋麦种》,赴京会演,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接见,该剧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汉剧艺术影片。1975年调广东省文化厅任文化处处长,1980年两次带专业和业余文艺队伍赴京参加会演。1981年离休。 魏启光 / 潮剧名人之编剧 1920~1984 揭阳人,笔名白昊,潮剧编剧。1938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澄海县、潮安县、潮阳县、汕头市从事教育工作。1950年2月受汕头地区行署文教部门委派到玉梨潮剧团任文化教员并开始他的编剧生涯。曾在玉梨潮剧团、源正潮剧团、 广东潮剧团任编剧;1958年广东潮剧院成立,任编剧组长。从事潮剧编剧工作30多年来,积极参加潮剧事业的“改制、改戏、改人”工作,在发掘、整理传统剧目上作出重要贡献。先后参加创作、整理、改编和移植剧目近百个,其中《辞郎洲》《续荔镜记》《柴房会》《王茂生进酒》《思凡》等一批剧目成为广东潮剧院保留剧目,在观众中产生较大影响;在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演出,也深受当地观众赞赏。 《续荔镜记》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1962年首演。此为1979年复演剧照)。 黄 翼 / 潮剧名人之编剧 1923~2007 字晓岑,揭阳人,潮剧编剧,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青年埋头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初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汕头市文教局科长。1959年调入正顺潮剧团(后更名汕头市潮剧团 )任编剧,初作《罗衫记》颇受观众欢迎,连演10余年,至20世纪80年代摄制录像带发行。创作、整理、改编长短剧目30多个(部分与人合作),如《杨家将》《九命奇冤》《红书宝剑》《李子长》《李师师》《飞龙刺狄青》《关羽斩子》《探窑》《姚刚挂帅》等,其中《李师师》1981年获广东省专业戏剧创作剧本二等奖。现代戏有《战南州》《红色种子》《红云山下》等。除剧本外亦写一些戏剧评论文章,其中《潮剧花旦戏的语言问题》《评历史剧〈寸金桥〉》曾获奖。1984年离休后,主要从事诗词及中国画创作。 编剧方面,负盛名的还有吴敬着、孙炎章、吴伙、郑建猷、洪潮、陈韩星、陈作宏、陈鸿辉、陈光、陈竞飞、陈华武、陈章泰、陈诗侯、陈诗源、陈创义、陈汉龙、王江流、王光、王云昌、王宝树、方展潮、吴文鸿、李作辉、李奋、李英群、林仲、林紫、林白芒、林乙茂、林英聪、林以、林立、林德书、孙淑彦、林光、林克、林树棠、黄月金、黄毓坚、杨邦敬、蔡高暖等。吴敬着原是领奏乐师,40多岁转编剧,剧作有古装戏,也有时装戏,时装戏多反映民情风俗生活,寄托其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JYFB 来源:揭阳日报 总策划:刘波策 划:陈鸿彬 袁惠亮 吴嘉顾 问:陈作宏 孙淑彦统 筹:苏延壮 卢旭锐 黄鹂文字整理:林怡然,部分文字引自《揭阳人文史话》之《小戏之乡》图片来源:《揭阳日报》、发现揭阳、花城出版社栏目图设计:方壮洪编 辑:林漫玲审 核:杨桂青 整理:“揭阳发布”政务微信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