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富含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汕头非遗资源丰富,具有整体性保护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技艺绽放华彩,促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出新出彩。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964833912894177285 李家教拳是南拳的一种,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共有近500位学员。近年来,李家教拳系进行创新性发展,从单一的武术传承拓展到将英歌舞、布马舞、鲤鱼舞等潮汕非遗元素融入其中,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喜爱。上个月,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还受邀到甘肃张掖参加全国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文艺展演。 ![]() 李家教拳系传承中心学员 杨宪尚 今年潮汕英歌舞“火”出圈,带动英歌舞盔头的需求。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盔头制作技艺与潮剧历史同源,有500多年历史。年过七旬的陈衍庭从事潮剧盔头制作技艺已有40多年。令他欣慰的是,这门老手艺后继有人,他的女儿陈洁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尝试创作更精致的迷你盔头摆件,将沉重的盔头“轻量化”改良,推动盔头文化创新发展。 ![]() ![]() 市级非遗项目“潮剧盔头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陈洁 近年来,潮汕古建筑保育活化备受重视,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老建筑焕发新活力,离不开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助力。2021年,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多年来,代表性传承人纪传英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妈屿天后宫等多处潮汕古建筑的修复工作,2014年团队修复的新加坡粤海清庙还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纪传英 50多年来,纪传英坚持守正创新,在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学徒班,培养传承人,并与本地高校合作,将非遗传承带进高校。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纪传英 2022年,我市有12个项目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项目数位列全省第一。目前,我市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共160项,其中,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项,标志着我市非遗体系建设已逐步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提升。 编辑:张宇勋 校对:林俊晓 审核:陈群 来源:汕头新闻 |